上下聯分平仄。首先看下平仄的區分:平仄律是從文學音律的角度對漢字聲調的分類。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共四個聲調。平是指平聲,仄指上、去、入聲。元代後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中,而平聲逐漸演化成陰平和陽平兩類。近代漢語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調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指標準拼音中的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聲、去聲(指標準拼音中的三、四聲)的稱為仄聲。有些原在古漢語中屬入聲的字現在雖歸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 根據這個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為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關係一陰一陽。平仄相替產生節奏,由此也就產生了漢語的音韻之美。 對聯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聯、下聯也要交替,即上下聯相應的位置必須平仄相對。字音的對仗加上字意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會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韻味和諧。 作對聯,要合於下列規律: (一)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複的字。 (二)上聯的末一句必須是仄聲,下一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 (三)上下聯的句式必須一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 (四)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平:平聲字;仄,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 (五)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 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律詩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只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 作對聯要音韻和諧。語言精煉,合於規律,而又有一定的內容。文字不相對,平仄不協調或把標語口號式的句子分寫兩行,全不能算是對聯。
回到上面,餘為二聲,心為一聲,在現代的平仄律中都屬平聲。但是在古代時,二聲也算為仄,所以:年年有餘為上聯,事事順心為下聯!
上下聯分平仄。首先看下平仄的區分:平仄律是從文學音律的角度對漢字聲調的分類。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共四個聲調。平是指平聲,仄指上、去、入聲。元代後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中,而平聲逐漸演化成陰平和陽平兩類。近代漢語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調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指標準拼音中的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聲、去聲(指標準拼音中的三、四聲)的稱為仄聲。有些原在古漢語中屬入聲的字現在雖歸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 根據這個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為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關係一陰一陽。平仄相替產生節奏,由此也就產生了漢語的音韻之美。 對聯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聯、下聯也要交替,即上下聯相應的位置必須平仄相對。字音的對仗加上字意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會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韻味和諧。 作對聯,要合於下列規律: (一)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複的字。 (二)上聯的末一句必須是仄聲,下一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 (三)上下聯的句式必須一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 (四)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平:平聲字;仄,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 (五)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 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律詩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只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 作對聯要音韻和諧。語言精煉,合於規律,而又有一定的內容。文字不相對,平仄不協調或把標語口號式的句子分寫兩行,全不能算是對聯。
回到上面,餘為二聲,心為一聲,在現代的平仄律中都屬平聲。但是在古代時,二聲也算為仄,所以:年年有餘為上聯,事事順心為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