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13589007217

      原文:  宋荔裳方伯在塾讀書時,有岸然而來者,則一老甲榜也。問:“小兒讀何書?”以《史記》對。問:“何人所作?”曰:“太史公。”問:“太史公是何科進士?”曰:“漢太史,非今進士也。”遂取書閱之,不數行,輒棄去,曰:“亦不見佳,讀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譯文:  宋荔裳(方伯,應該是宋荔裳的“字”)在學堂裡讀書的時候,(某一天)有一個表情嚴肅的人走了進來,(一看)原來是一位老甲榜。老甲榜問他:“(你這個)小孩子在讀什麼書啊?”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說在讀《史記》。老甲榜(又)問他:“什麼人所寫的呢?”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是太史公寫的。”老甲榜(奇怪地)問道:“太史公是哪一科(中的)進士?”宋荔裳說:“太史公是漢朝時候的太史,不是現在的進士啊。”老甲榜於是(裝腔作勢地)取過《史記》來看,看了沒幾行,就丟下書,說:“也不見得好,你讀它又有什麼好處呢?”(說完)就仰著頭走出去了。  評價:  明清兩朝統治者規定,科舉考試中必須用八股文體作文章,文章題目都從四書中來,並且要求文義必須以朱熹的集註作為準繩。一些讀書人終其一生只在欽定的幾部書裡討生活,以割裂經義為能事,不知《史記》為何書,不知太史公為何人,就毫不奇怪了。然而,這樣愚妄無知的人偏能金榜題名,這真是對科舉制度的莫大諷刺。  補充  

    1、關於“太史公”:  《史記》約成書於前104年至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  

    2、關於“甲榜”:  清朝科舉,鄉試即舉人試,考取舉人的榜為乙榜;會試即進士會試,考取進士的榜為甲榜,分別為甲榜、乙榜,合稱“兩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鹽字的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