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了;所著《老子》一書,集中體現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書中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觀點。強調人們在思想上、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他抨擊當時的統治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他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充滿著辯證唯物思想,是人們經常引用的經典語言。在物質上,他強調“知足”與“寡慾”,進一步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無私心時處理事情就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各盡其力而不爭名利、和睦相處、共同發展。這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思想。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體現尊重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的思想,這和當今重視環境保護的觀點相當吻合;或者反過來說,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先知先覺地提出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難怪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強調,21世紀東方文化將逐漸取代西方文化,即“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濟西方文化分析思維之窮,把全人類文化提高到發展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階段。” 孔子 孔子 1.德治並不排除法治。 子路篇: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意思是賢人相繼治理國事,也要到百年之後,才能感化殘暴之人,達到廢除刑罰的境界。換句話說,那百年之內當然還是須要刑罰的。 子路篇:…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指罪與刑必須適當,重罪重罰,輕罪輕罰。既然如此,刑罰,而且是適當的刑罰,還是須要的。 堯曰篇…不教而殺謂之虐…。從另一角度來看,教而後殺就不算虐了。 里仁篇…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是說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貪圖利益。 憲問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怨於社會國家時,若不以刑罰報之,何謂直? 2.德治是主觀的理想,還須其它很多客觀的環境配合,才能達成。 2-1.時間——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費相當時間的。同前例,子路篇: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善人為邦也要百年時間。同篇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意指如有聖人為天子,也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使仁道行於天下。 2-2.人民的生活情況——子路篇: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一齊到了衛國,孔子見衛華人煙稠密,便說:這裡人口真是眾多啊!冉有問到:治理國家時,當人口多了以後,我們還能為他們作些什麼呢?孔子說: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後,還能為他們再作些什麼呢?孔子說:那就是要開始教育、教化他們的時候了。由此可知使人民豐衣足食,也是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條件之一。 2-3.政治制度——德治和法治是指治國的方法,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或共產主義制度則指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可採不同或相同的治國方法。
老子 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了;所著《老子》一書,集中體現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書中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觀點。強調人們在思想上、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他抨擊當時的統治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他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充滿著辯證唯物思想,是人們經常引用的經典語言。在物質上,他強調“知足”與“寡慾”,進一步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無私心時處理事情就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各盡其力而不爭名利、和睦相處、共同發展。這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思想。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體現尊重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的思想,這和當今重視環境保護的觀點相當吻合;或者反過來說,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先知先覺地提出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難怪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強調,21世紀東方文化將逐漸取代西方文化,即“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濟西方文化分析思維之窮,把全人類文化提高到發展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階段。” 孔子 孔子 1.德治並不排除法治。 子路篇: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意思是賢人相繼治理國事,也要到百年之後,才能感化殘暴之人,達到廢除刑罰的境界。換句話說,那百年之內當然還是須要刑罰的。 子路篇:…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指罪與刑必須適當,重罪重罰,輕罪輕罰。既然如此,刑罰,而且是適當的刑罰,還是須要的。 堯曰篇…不教而殺謂之虐…。從另一角度來看,教而後殺就不算虐了。 里仁篇…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是說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貪圖利益。 憲問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怨於社會國家時,若不以刑罰報之,何謂直? 2.德治是主觀的理想,還須其它很多客觀的環境配合,才能達成。 2-1.時間——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費相當時間的。同前例,子路篇: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善人為邦也要百年時間。同篇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意指如有聖人為天子,也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使仁道行於天下。 2-2.人民的生活情況——子路篇: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一齊到了衛國,孔子見衛華人煙稠密,便說:這裡人口真是眾多啊!冉有問到:治理國家時,當人口多了以後,我們還能為他們作些什麼呢?孔子說: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後,還能為他們再作些什麼呢?孔子說:那就是要開始教育、教化他們的時候了。由此可知使人民豐衣足食,也是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條件之一。 2-3.政治制度——德治和法治是指治國的方法,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或共產主義制度則指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可採不同或相同的治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