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蔚來悅讀

    1.要知道文字表面的意思。這個是基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按照現代漢語來理解,表面上的意思就是說努力讀書比不上走萬里路。

    2.要去探究文字後面的真實意思。就是說在理解文字的意義之前,先要了解文字的出處、所處背景、說話主體和物件。只有綜合考慮了,才能準確把握。

    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原句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原文出自於明朝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大意是說以前有人評價大年的畫,說他胸中有萬卷書。更讓人驚奇的是,大年因為是皇室宗室不能遠遊,因為經常都要回來拜掃祖先陵墓。要想畫出心中丘壑,不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能成為好的畫家嗎?可見,古人的原文裡面並沒有出現將”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作孰輕孰重的比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應該是經後人修改的。

    4.綜合上面幾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是有問題的,也許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成立,比如讀書的是書呆子,整天到晚只知道讀書不知道如何生活,那就必須多點出去參加社會活動。

    5.我們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指要努力讀書,增長知識,行萬里路是指積極體驗生活,增長見識,並且將知識用於指導實踐,正所謂理論源於實踐,又能指導實踐,透過實踐又能印證理論的正確與否,也能進一步提升理論的廣度和深度。

  • 2 # 讀史品文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為什麼非要分出個孰輕孰重呢?

    過去的學子崇尚讀書,寒窗二十載,甚至窮其一生,埋頭於故紙堆,因為他們知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有讀書才有可能出人頭地、光耀門庭。有錢人家的子弟,選項多多了,即使不讀書,也可以花銀子捐一個虛銜,問題是往往這些富家子弟家教更嚴,讀書更苦。貧寒之士,口袋不鼓,非讀書無以出世。你讓這些個蓬頭垢面的窮書生放下手中的書卷,走出家門,周遊四方,他們沒有這個條件啊。總不能餓著肚子,學現在部分“驢友”的做法,在路邊伸個大拇指,截攔過往車輛,蹭吃蹭喝吧,這叫“窮遊”。

    時代不同了,學子的負擔並沒變,有中考、高考這根棒子,由不得你遊山玩水,飽覽祖國大好河山,你得先把熱愛祖國河山的理想放在心裡。有幾個家長敢讓自家孩子週末兩天四處撒野的?經常看到個別家長朋友圈分享一些帶孩子外出旅遊的照片,豈不知人家的孩子十個九個是學霸,正因為孩子優秀,觀花賞景才有心情。

    拋開書卷、行走天下,不是遊蕩子,就是流浪漢。過去的文人雖然交通不便,感覺個個都是旅遊高手,他們的足跡可以北到廣漠、南達蠻夷、西至流沙、東窮大海。讀李白、杜甫的詩,就像讀他們的一篇篇遊記文。其實,這些李杜們並沒有扔下書本,他們一般不是有個書童隨時跟在屁股後面嗎?書童,書童,顧名思義,除了照顧詩人們的日常起居,還要負責挑書擔的——這叫“挑著書卷走天下”。

    胸藏文墨,將來讀得一個好學校,感覺肚子裡的東西需要到自然中加以驗證的時候,那就背上行囊,帶上你的學問,做一會兒徐霞客娛山樂水,這叫水到渠成。

    所以,“讀書”和“行路”,“讀書”是積累,是前提,“行路”是補充,是驗證。

    當你登上泰山之巔,放眼四望,胸中有塊壘有激情想一吐為快時,“讀書破萬卷”的杜甫吟出的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腹無詩書氣不華的你喊出來的可能就是“哇塞、我靠、驚殺人了”。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常禮貌用語需要注意什麼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