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80196806422

    制玉領域最大的變化是制玉工具的進步。過去靠雙腳不斷地登踏製造動力,現在換成了電動馬達,過去切磨工具一分鐘轉幾百轉,現在一分鐘能上萬轉。手工制玉雖更溫潤但其費時費力是難以想象的。張廣文先生在《玉器史話》中有一段記述,可見手工制玉的繁複。“玉器製造的工序極複雜,碾制一件玉器需要畫樣、鋸料、做胚、做鈿、磨光、刻款等主要工序。玉材硬度一般在七度左右,質地非常硬,普通金屬刀具不能刻動,加工時需要用琢磨法碾制。一般是在一個桌凳上安上腳踏皮帶傳動裝置,帶動一個砣子旋轉,砣子有大有小,依加工需要更換,最小的砣子僅有釘頭大小,砣子上加水,再加著一種極硬的“解玉砂”在玉材需要加工的部位,旋轉碾磨,因而加工速度極慢。一件玉器,不僅材料貴重,製造時所用工時也非常浩繁,特別是清代宮廷制玉,速度極慢,成本相當高。例如乾隆三十年七月蘇州解辦的青白玉大碗,高三寸五分,口百五寸八分。每件做胚用六七十工,打鑽掏膛九十一工,做鈿六十三工,光玉四十一工,鍍刻年款四字做四工。由此而知清代制玉用工之一斑。

      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制玉圖》一套,約為清人所繪,共 12 副。制玉圖風格寫實,記錄描繪出制玉的主要步驟。每圖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描繪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繪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第一幅“搗沙研漿圖”。過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著在砣與玉之間的沙,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紗中中淘出的,分紅紗、黑沙、黃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達到 8-9 度。搗沙、研漿是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細程度。把搗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澱,沉澱過程中,粗細自然分層。

      第二幅“開玉圖”。把大塊的玉石分解,要用類似於鋸的工具。過去多用竹板彎成弓形,又稱弓子。圖中畫的更象鋸。開玉的弓弦是鐵絲製成的,幾根鐵絲擰成麻花股。開玉時在弦上加解玉沙,並不斷加水,慢慢把玉材“磨”開。

      第三幅“扎砣圖”琢磨玉的輪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當於“切”。把玉材切開,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衝砣圖”。衝砣是粗磨,相當於做胚。

      第五幅“磨砣圖”。相對沖砣來說是進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礎上磨出細節。

      第六幅“掏堂圖”。掏堂即掏膛兒。如鼻菸壺、瓶、碗、筆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兒要在玉器上先鑽出一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圖”。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種花紋。從圖中可以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種類也更多。

      第八幅“打鑽圖”。打鑽是用一個管狀的磨具,在玉器上鑽出圓圈狀的溝槽。鑽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圓柱打掉,即可掏膛兒。圖中還有個細節,即在橫杆上掛了一個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繡花圖”。即做透雕、鏤空。

      第十幅“打眼圖”。在玉器上磨出一個眼兒。

      第十一幅“木跎圖”。木跎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圖”。皮砣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的。

      制玉的機器很象現在車床。前面是轉動的砣,右邊有一個盛水的盆,收集從玉器上流下來的水和沙,所以這個車床樣的機器也叫“水凳”。現在的制玉工具非常先進,能製作出非常精細的花樣。現在琢磨玉器只在磨的時候不斷加水,再不用加沙了,因為沙已經跟砣合二而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力西空氣開關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