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色土地GL
-
2 # 笑著看西方
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先看原話,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子貢問孔子‘鄉里的人,都喜歡這個人,這人怎麼樣?’孔子回答‘不一定’。孔子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這種人的做派。談不上討厭。
社會上這種八面玲瓏,迴避鋒芒,不與人無聊的爭執,鹹口不語,笑容滿面,自然鄉里的人自然皆喜歡。
還一種人,八面玲瓏,伶牙俐齒,善於說順話,又不直接對抗,善於隱蔽,這種人心懷鬼胎。
再者,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陽奉陰違,假話不斷,難以分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形色善變,這種人多陰險狡詐。
除了上述第一情況,人們還是喜歡的。第二種,第三種,絕非好人。
孔子對鄉里人的‘好’,談不上厭惡。個性使然,不足為怪,也不足為奇。
-
3 # 花武昌魚
老好人就是鄉愿,看似顧全大局,實則沽名釣譽處事不公,這與真小人的明顯私心比因為在冠冕堂皇的假道義幌子下更加難以直斥其非,是徹徹底底的偽君子,人皆有廉恥之心,真小人不敢堂而皇之的行事,但是偽君子就不同,披著道德的外衣幹著破壞道德的事情就會給人以做敗德之事的道義解釋和理論支援,這個底線一突破就足以帶壞社會的風氣,使得虛偽之風盛行,如同當下的道德作秀,百無一真,但是因為披著道德的外衣卻使得民眾無法直斥其非,一旦有不同意見提出質疑反而就會被扣以反對道德沒有公德心的帽子。因此偽君子也就是鄉愿老好人比真小人對社會道德的破壞更具毀滅性。
-
4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要探討孔子討厭老好人的原因,必須先了解什麼是老好人。《論語·陽貨》: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其中所謂鄉愿,就是外貌忠誠謹慎,而實際上是不分是非、欺世盜名的好好先生,這就是老好人。
那麼,孔子為什麼討厭老好人?這是因為此類老好人是損害道德的人。所謂“德之賊”,就是損害道德的人,所以孔子討厭老好人。
我認為孔子這種觀點是正確的,現實中就有這樣的人。這種老好人,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害人的。傳承這種觀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嚴正宣告:
回覆列表
題主估計是從孔子的一篇發言中得到這個結論的。
孔子在罵人的時候,喜歡用“賊”這個字,比如,“鄉愿,德之賊也”就出自《論語·陽貨篇》,原文是: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什麼是鄉愿呢?
鄉愿,就是指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里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老好人。
這樣的人四面討好,其實,根本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就是軟弱之人。
這種"鄉愿",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就是德之"賊"。也就是說,幾乎都是無德之人。
對於這種人,世人不可不辨,也不可不防。
首先,我們要睜大眼睛,仔細辨析,把這種人挑出來,然後琢磨出一套應對的策略。
其次,防著他,並在一定的範圍內揭露其本質和嘴臉。
孔子很清晰,也很睿智,他遠不止於一個“謙謙君子”,他對自己的思維、觀點有明確的認識,在遇到不同的觀點和需要批判行為的時候,一點都不畏手畏腳,特別是對這種四面討好的傢伙。
儒家重視的人格培養,要培養君子,君子絕對不是老好人。
君子的人格獨立,品行高尚,絕對不會四面討好。
君子懷德,直面社會,敢於發言的君子才是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