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學育兒實踐

    孩子進入校園生活,發生的師生衝突,通常發生在兩種情境中:

    一、孩子的行為偏離或違反了老師制定的規則,老師需要維護規則,如孩子在與同伴的互動中與同伴發生衝突,老師出面解決,孩子不滿意老師的處理方式而產生的衝突。

    二、老師向孩子傳遞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孩子出現了和老師示範的標準不一致的行為,老師需要孩子接受標準化的知識技能。如孩子採用與老師不同的摺紙方式,老師不認同,同時孩子也不認同老師傳授的方法,這樣師生之間就產生了衝突。

    師生衝突發生的基本過程是: 首先,老師制定了一定情境中孩子應該遵守的規範,以老師的期望為本質內容,接著老師發現孩子行為與規範不一致,於是阻止和糾正孩子的“失範”行為,但孩子堅持自己的行為,師生之間就此發生衝突。所以師生衝突,由老師方面規範方面和幼兒方面三個方面的因素。

    如果我孩子犯了錯被叫家長,現在是假設,所以預留了理性思考的時間,作為家長,我認為應該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一、家長自己情緒要穩住。

    剛聽到孩子被叫家長,肯定腦子裡會有各種猜測。各種感性反應,比如,生氣、憤怒、緊張、焦慮等等,但應儘快把感性反應上升為理性反應,告訴自己要淡定的處理問題。家長的情緒和態度直接影響到事情處理的效果。如果,你都自亂了陣腳,怎麼給孩子做好引導。

    二、要“表達情緒”,不要“情緒發洩”

    即便很生氣,也要學著理性的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可以溫和又嚴肅的說:“媽媽也認為你這樣做不對,我很生氣,真的很生氣”,而不是嘰裡呱啦一頓兇:“你怎麼搞得,想把我氣死啊!”後者只能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對解決問題沒有一點好處,達到的效果遠遠比不上前者。

    三、想辦法彌補錯誤

    犯了錯被叫家長,對孩子來說肯定是一種很糟糕的體驗。當孩子發發現自己能做到的和老師父母的預期差距很大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孩子的失落之情。這種突如其來的挫敗感對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嚴重的打擊。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調整對自己的認識,可以透過和孩子一起回憶事情的經過。找出原因。然後付出努力做必要的彌補。

    四、保護孩子的自尊

    老師作為孩子的新偶像,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像父母一樣,影響到孩子自尊心的發展。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特點,調整對孩子的預期,即使孩子不小心犯了些小錯誤,也要鼓勵孩子正視缺點,改正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這花叫什麼名?誰知道這花叫什麼名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