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沒有別稱。
書法是中國富有彈性的獨特書寫工具毛筆寫的方式方法,並依據中國漢字造型的特點,透過藝術構思,調動藝術手法而形成的。所以“書法”本身,沒有別稱。
自古來,人們尊稱書法家寫的字為“墨寶”。
書法中包含所有中國漢字的藝術書寫。因此,不同字型的漢字有其別稱。如下:
1、石鼓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2、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
3、契文:甲骨文之別稱。契通栔,因以契刀刻於龜甲、獸骨上,故名。
刻符:秦代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篆書體。
4、大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採用的字型,相傳為益所創。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5、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6、鳥蟲書: 亦稱“蟲鳥篆”、“蟲書”。篆書中的花體。春秋戰國時就有這種字型,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鍾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此類書體多用於旗幟和符信,在漢印中也不乏鳥蟲書入印的例項。
7、署書:亦稱“榜書”。現在指書寫面積很大的字,一般每個字要在1平尺以上。
8、玉筋篆:亦稱“玉箸篆”。篆書的一種。其書寫筆道,圓潤溫厚,形如玉筋(筷子),故名。
9、鐵線篆:小篆的一種。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等玉筋書風中脫出。用筆圓活,細硬似鐵,劃一首尾如線,故名。後世稱唐代李陽冰的篆書為“錢線篆”。
10、隸書: 亦稱“佐書”、“吏書”。字型名。形體扁平方折,便於書寫。始於秦代,通用於漢魏。
11、草篆:飛白的別稱。指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
12、科斗文:亦稱“科斗書”、“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寫體的俗稱。因以筆蘸墨或漆作書,筆道起筆處粗,收筆處細,狀如蝌蚪,故名。
13、繆篆:亦稱“摹印篆”。 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
14、楷書:亦稱“正楷”。楷書有兩個問題難以定位:一是其名稱與正書、隸書、今隸、八分書、章程書混淆而難分;二是其起源定於何時眾說紛紜。一般而言楷書的標準在於方正端齊,有別於長縱形的小篆書和橫扁形的隸書,有勾起而無波挑。筆畫轉折處不用轉而用折等。另外,行書的行式,甲骨、鐘鼎中不固定,左右行不拘。自秦以後,一律從右至左,無不例外。
15、草書:別稱“藁書”。廣義指不論時代、字型、凡寫法潦草者;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型。唐代中期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為放縱奇詭,筆走龍蛇,被稱為“狂草”,以別於“今草”。 狂草亦稱“大草”。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
16、行書:亦稱“行押書”。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書法沒有別稱。
書法是中國富有彈性的獨特書寫工具毛筆寫的方式方法,並依據中國漢字造型的特點,透過藝術構思,調動藝術手法而形成的。所以“書法”本身,沒有別稱。
自古來,人們尊稱書法家寫的字為“墨寶”。
書法中包含所有中國漢字的藝術書寫。因此,不同字型的漢字有其別稱。如下:
1、石鼓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2、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
3、契文:甲骨文之別稱。契通栔,因以契刀刻於龜甲、獸骨上,故名。
刻符:秦代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篆書體。
4、大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採用的字型,相傳為益所創。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5、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6、鳥蟲書: 亦稱“蟲鳥篆”、“蟲書”。篆書中的花體。春秋戰國時就有這種字型,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鍾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此類書體多用於旗幟和符信,在漢印中也不乏鳥蟲書入印的例項。
7、署書:亦稱“榜書”。現在指書寫面積很大的字,一般每個字要在1平尺以上。
8、玉筋篆:亦稱“玉箸篆”。篆書的一種。其書寫筆道,圓潤溫厚,形如玉筋(筷子),故名。
9、鐵線篆:小篆的一種。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等玉筋書風中脫出。用筆圓活,細硬似鐵,劃一首尾如線,故名。後世稱唐代李陽冰的篆書為“錢線篆”。
10、隸書: 亦稱“佐書”、“吏書”。字型名。形體扁平方折,便於書寫。始於秦代,通用於漢魏。
11、草篆:飛白的別稱。指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
12、科斗文:亦稱“科斗書”、“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寫體的俗稱。因以筆蘸墨或漆作書,筆道起筆處粗,收筆處細,狀如蝌蚪,故名。
13、繆篆:亦稱“摹印篆”。 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
14、楷書:亦稱“正楷”。楷書有兩個問題難以定位:一是其名稱與正書、隸書、今隸、八分書、章程書混淆而難分;二是其起源定於何時眾說紛紜。一般而言楷書的標準在於方正端齊,有別於長縱形的小篆書和橫扁形的隸書,有勾起而無波挑。筆畫轉折處不用轉而用折等。另外,行書的行式,甲骨、鐘鼎中不固定,左右行不拘。自秦以後,一律從右至左,無不例外。
15、草書:別稱“藁書”。廣義指不論時代、字型、凡寫法潦草者;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型。唐代中期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為放縱奇詭,筆走龍蛇,被稱為“狂草”,以別於“今草”。 狂草亦稱“大草”。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
16、行書:亦稱“行押書”。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