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聽說過龍神九子,只聽說過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中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粒�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闢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絃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屍貝: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控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霸下([蟲八][蟲夏]):又名�P�粒�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我沒聽說過龍神九子,只聽說過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中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粒�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闢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絃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屍貝: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控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霸下([蟲八][蟲夏]):又名�P�粒�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