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44751219567

    網友一: 關於同學聚會我比較認同這句話:我與你同學多年都感情不深,又何必參加同學聚會顯示友情? 同學聚會里參加的人都是各懷心思,有的人就是單純參加聚會聊聊過去回憶人生;有的人是以前不起眼如今發達了去顯擺的,其實很自卑;有的人是為了跟風好像參加了同學聚會就人脈多廣生活有多充實;有的人只是為了去見見當初暗戀的人或分手的人。 說白了,同學裡感情好的就那麼多,而且平時都在聯絡,大規模的同學聚會形式大於實質,沒太多意義。 網友二: 第一次參加同學聚會,那可是精心打扮、盛裝出席,感覺還挺好。大家一見面真是激動,每個人都無比興奮,有好多的話,彷彿一下子都不知從何說起,只是一個勁兒地傻笑和擁抱,彼此真的就是久別的親人。 儘管有個別同學被歲月“摧殘”了容顏,但是絕大多數的男生變得比以前還要帥氣,女生也比以前更漂亮了。也許大家經過歲月的洗禮,褪去了年少的青澀,反而人更有氣質,更有韻味了。當然,自己感覺也超好,至少是因為“盛裝出席”,也“亮瞎”了好多同學的眼睛。 不過也有感覺不太舒服的地方,同學中有幾個混得超好的,身邊總圍著一群人在噓寒問暖,而有幾個同學門庭冷落,形單影隻,看著心裡總感覺怪怪的。 會後,有幾個做推銷工作的同學也“緊鑼密鼓”地聯絡了一段時間,可能是自己不通世故人情,一些日子以後,就逐漸不再聯絡了。 當激情褪去,生活又歸於平靜。大家都各忙各的,很多都不再聯絡,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同學還會見面。 網友三: 其實大多數的同學聚會都沒必要參加。 首先,同學聚會的動機已經和在學校時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很多人愛攀比,這是人性。混的好的不會排斥,混的差的不好意思,這種差距一般5-10年後就會比較明顯。 所以同學聚會最後會限於小範圍幾個人而已,真正很純的同學聚會很少。畢業幾年以後,工作、愛情、婚姻、家庭,摸爬滾打,心力交瘁。人會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世故。 網友四: 可以說,同學會的初衷只是大家懷念往日的夥伴,舊友,有相見的衝動,有想傾述的話和急於瞭解的事。如今生活富足,交通方便,國內國外,名勝古蹟,名山大川也看的多了,和老同學聚聚,既有外出旅行,又有歡樂慶典的功效,因此,大家都很熱衷於這一形式。正象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學聚會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但正象所有的事物一樣,在它的產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雖然是細技末節,卻影響較大,為人詬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一現象的正面形象,許多人開始反對,抵制,不參與。 網友五: 不參加者一般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覺得同學會已經變味,同學會的動機不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如果官至高位,參加同學會那簡直是給自己惹事;現實的境況和曾經同學們的期待有巨大的反差(比如,曾經班裡前幾名的尖子生如今卻窮困潦倒,曾經的班花變成了一個臃腫的胖子);對班集體的認同和歸屬感不高(班集體曾經給予她他的情感和心理支援度很少甚至為負面等等);由於畢業後職業領域、發展層級、方向不同,除了懷舊,大學同學已經成為“熟悉的陌生人”,已經很難再和大學同學找到共同話題。這些都是不參加聚會的可能原因。 網友六: 前幾年,高中同學組織同學聚會,班裡四五十人,差不多一個月的準備,最後來的人有20多個,已經全是很不錯的,那時候大家基本都是剛大學畢業,有部分同學已經結婚,許久未見的同學略顯尷尬,沒有話題可言,開始以介紹自己的情況開始,三杯兩盞之後,開始和熟悉的同學聊天,還是那種模式,關係好的聊關係好的,不好的還是一樣沒話說,只是藉助這個機會讓關係好點的聚在一起,只是現在的我們剛畢業,還沒有到炫富及階級層面劃分明顯的年齡,沒有尷尬的吹捧和吹噓,只是覺得,這種聚會似乎可有可無,關係好的自然會找機會聚,不好的也不會再有交集,這個年紀也懶得去討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認為,一個人的品德比才華更重要,你認同該觀點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