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出自唐朝詩人張九齡的古詩作品《感遇》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釋】
1、林棲者:指山林隱士
2、坐:因為
【譯文】
蘭草到了春天長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開得十分皎潔。這一派欣欣向榮的蓬勃生機,自然成為美好的季節。誰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隱士,聞到了芬芳更加喜悅。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賞識採折呢。
【鑑賞】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二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上。“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於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未,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裡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塵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出自唐朝詩人張九齡的古詩作品《感遇》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釋】
1、林棲者:指山林隱士
2、坐:因為
【譯文】
蘭草到了春天長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開得十分皎潔。這一派欣欣向榮的蓬勃生機,自然成為美好的季節。誰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隱士,聞到了芬芳更加喜悅。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賞識採折呢。
【鑑賞】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二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上。“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於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未,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裡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塵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