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
2 # 帝國烽火
中國歷史上軍事統帥是江山帶有人才出,若是天才級的將領,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既然是天才,就屬於天生的,沒有接收個系統的軍事培訓,其次軍事作戰光芒四射。中國歷史上符合這兩點多軍事統帥並不多,其中毛主席、朱元璋、韓信和粟裕大將是其中屈指可數的幾位。
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前,沒有任何帶兵打仗的經驗,在項羽首先擔任的是執戟郎中,相當於警衛員,後來投奔劉邦的時候,也只是做一個治粟都尉。但是被劉邦封為大將軍之後,帶領漢軍所向霹靂。
粟裕大將也是一位軍事天才,他是一個從戰爭成長的任務,中國五虎上將除粟裕外基本都是經歷過軍事教育,而粟裕由於年輕的時候錯失了系統化的軍事教育機會,但是他在戰鬥中成長,逐漸成長為可以指揮百萬之眾的軍事將領。
毛澤東說:“粟裕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林彪說“粟裕盡打神仙仗。”
粟裕將軍可以實至名歸從稱為天才級戰將,他一生打的仗愈出愈奇,越打越妙,中央對他的評價是“尤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
-
3 # 南哥車床精工製作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天才戰將數不勝數,要說厲害,非成吉思汗莫屬,他幾乎踏平了大半個歐洲,至今歐洲人還記以猶新。同時我也反對小編說法,說是歷史上,不至於是抗日戰爭更不是解放戰爭,而是放眼有史以來
蔣介石所謂“中央軍”的軍官團構成,其實只有三大主要派系,即“保定系”、“士官系”和“黃埔系”,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山東戰場,蔣軍指揮序列中雲集了這三個派系的代表性人物,把這些人肩上的將星攏一起,密集程度快追上火龍果了,牌面絕對可以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首個對手顧祝同)
在戰區這一最高指揮級別上,基本以保定係為主,比如最早出任“徐州綏署主任”的顧祝同、後面接手的薛嶽,以“參謀總長”身份坐鎮的陳誠,以“陸軍總司令”之職二度押陣的顧祝同,再到後來的“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匯聚了中央軍最嫡系最被倚重的一批保定軍校畢業生,光八大金剛就佔了仨。
在戰區次一級軍事主官中(早期的兵團或者剿總副職),有士官系的代表人物湯恩伯、黃埔一期的王敬久、杜聿明等等,在後期的機動兵團司令中,有黃埔一期的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孫元良、黃維,以及王耀武、李彌、邱清泉等等,還有什麼胡璉張靈甫等四期“網紅”,也算是最聽話最能打的一批人,高峰時期擁兵80餘萬。
(次任薛嶽)
然而所有著寫耳熟能詳的所謂“名將”,卻一一被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給收拾了,到淮海戰役結束時,上述所有將領敗的敗、逃的逃,死的死、抓的抓 ,通通灰頭土臉。華東區成為解放戰爭累計殲敵最多的戰區(245萬餘人),也是幹掉蔣系中央軍最多的戰區(30.6%),而我們的粟裕將軍,在南昌起義時才是警衛連的班長,井岡山時期還只是個紅軍連長。
什麼叫“軍事天才”,那就是沒有經過專業教育和軍校養成的將領,在這方面,偉人自不必說,但那是統帥級人物,而說到“天才級戰將”則首推粟裕將軍,因為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大兵團作戰指揮的行家裡手以及對戰爭程序影響最大的兩位,無疑是三野的粟總和四野的林總,而後者那是黃埔四期的科班出身,並且是人才最為濟濟的一期(首度擴召)。
(參謀總長陳誠)
粟裕將軍的軍事啟蒙教育是什麼呢?19歲,他在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第一次看到了真槍,當時幾個同學為迎接北伐軍的到來,湊錢買了一支步槍和200發子彈,算是“秀才初摸槍”。第二年(1927年)齊赴武漢,投奔了葉挺將軍的第11軍第24師,被編入師部教導隊,也就是說,粟裕沒有經過任何專業教育,軍旅生涯是從一個“大頭兵”開始的!
新四軍打出來的蘇北和山東根據地,是距離蔣軍老巢南京最近的地區,自然也是敵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是1947年開始“重點進攻”的兩大區域(另外一區為陝北),而在東北戰場(遠征軍系統和滇軍)、華北戰場(傅作義系統和部分中央軍)、華中戰場(桂係為主)則基本採取守勢。蔣軍在華東戰場投入了最精銳的機動部隊,所謂的“五大主力”到場三支,然而結果如何呢?
(末任劉峙)
整個解放戰爭過程中,我軍共進行了較為重要的戰役134次,每役殲敵30000人以上為38次,其中由粟裕將軍指揮華野打的有12次;每役殲敵50000以上共23次,由粟裕將軍指揮華野打的有8次。
解放戰爭中第一年共殲敵112萬人,其中華東區佔到43.4萬餘人,被西柏坡譽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部隊”,諸多國軍重將紛紛落馬。
所以我們說,粟裕將軍的天才體現在“大兵團指揮能力”上,經過十幾年戰爭的錘鍊,到解放戰爭時期他已經具備了對戰場“天才般的敏銳感知”(這不是筆者評價的),指揮華東野戰軍從275000人起步,“愈打愈奇,愈打愈妙”,雖然偶有挫折和失利,但仍然在同時代將領中出類拔萃。比如淮海戰役共殲敵55.6萬,其中44.3萬是粟裕直接指揮36萬華東野戰軍殲滅的。
淮海戰役,至今仍是各國軍事研究的課題,稱之為“淮學”,蘇聯的斯大林說“奇蹟,真是奇蹟”!美國人說是“神奇的,不可思議的”,這是對粟裕將軍“天才級指揮”的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