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祥子談歷史

    這員大將就是明初的開國元勳楊璟,曾在攻佔湖廣、山西等地區的戰役中多立戰功,被朱元璋封為營陽侯,官至湖南行省平章政事,相當於現在的湖南省省長級別。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發後,楊璟受到株連,被定為誅滅三族之罪。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17後楊璟竟然“死而復生”,並出現在了朱棣的軍中,還在危機時刻救下朱棣一命,奇不怪哉!

    當時,由於楊璟遠在北平戍邊,因此朱元璋下旨燕王朱棣斬殺楊璟,並滅其三族。

    然而,這時的朱棣已萌生不臣之心,接到聖旨後,並沒有立即執行,而是找到“智囊”姚廣孝商討對策。二人稍一合計,盡皆認為楊璟忠勇義烈,若能活其全族,以後若有所圖,定可成為一大助力。

    看來,忠勇義烈之人,在任何時候也會受人尊重與照拂。

    因此,姚廣孝設下“李代桃僵”之計,也就是找了一個替死鬼,就算矇混過去了。而僥倖活下來的楊璟,則在朱棣的掩護下,帶著族人悄悄來到湖南營陽郡(今永州)一帶,盡皆改為陽姓,從此隱居下來。

    俗話說:“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難怪朱棣在“靖難之役”中能夠勝出,絕對跟他的長期準備與謀劃是分不開的。

    17年後的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面對建文帝推行的“削藩王”政策,朱棣豈甘就範。當時,朱棣根據姚廣孝的謀劃,提前命令府中將領張玉、朱能帶領800百戰老卒埋伏在燕王府中。而朱棣和府中官員以及族人則假意自縛於北平府中,靜待朝廷官員的“處置”。蒙在鼓中的朝廷官員張昺、謝貴以及張信等人,原本是來負責執行監視逮捕朱棣等人的任務,結果盡皆掉進了朱棣早已挖好的陷阱,並被斬殺。自此,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帷幕,朱棣、朱允炆叔侄間的大戰全面暴發。

    楊璟聽到訊息後,毫不猶豫地帶著兒子楊洪投奔到朱棣麾下效力。當時,朱棣將楊璟、楊洪父子編入親衛軍中,並給楊璟安排了一個“百戶令”的身份。

    1402年正月,朱棣採納姚廣孝的“輕裝奇謀”,率領精銳繞過山東,越過徐州,抵達宿州,結果卻在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被朱允炆的朝廷軍隊擊敗。期間,朱棣的北平軍與趕來的山東守將盛庸一度曾發生混戰,朱棣為激勵士氣,身先士卒深入前線。當時,一名敵軍將領勇猛難當,連殺朱棣身邊兩名親衛,並一刀砍向驚慌失措的朱棣。危機時刻,楊璟縱身一躍,迎著敵將的刀鋒撲了上去,用自己的性命報答了朱棣的救族之恩。不得不說,楊璟的忠勇之名的確“名副其實”,而朱棣的看人眼光更是“見微知著”。結果,此役北平軍戰敗,朱棣倖免於難,楊璟當場身亡。由於此戰發生於靈璧縣,因此後世也稱此戰為“靈璧之戰”。

    1402年7月13日,朱棣大軍攻破南京城,朱允炆不知所終。17日,朱棣即皇帝位,史稱明成祖,年號永樂。自此,歷時4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然而,由於楊璟身份特殊,朱棣僅追封其為璟國公,並要求編撰實錄、史籍的官員對其生前履歷以及功績等情況不作記載。

    但是,楊璟死後,朱棣並沒有將其族人滅口,反而准許其子楊洪襲父百戶令職。永樂八年(1410年)四月,楊洪跟隨永樂帝北征,陷陣搏殺、英雄無畏,並多立戰功,被永樂帝稱為:“此乃將才也!”從此,楊洪鎮守征戰北地40餘年,並由百戶晉升為都督。

    據《金雞談薈》記載,清末時期的水師將領歐陽利見,原名陽利見,被稱為中國第一個打敗外國艦隊的人物,就是楊璟的後裔。同時,在鎮海抗法保衛戰中,被升為福建水師提督的楊岐珍,則是楊璟之弟楊柱的後裔。

    由此可見,仕途之人,忠勇固然重要,但“跟對人,排好隊,做好事”則更加重要。作為開國元勳的楊璟,本可坐享榮華,但是卻因與丞相胡惟庸過從甚密,差點遭到朱元璋滅族,這就是排錯隊的後果。然而,幸運的是,楊璟的忠勇之名卻頗受朱棣看重,從此搭上了朱棣的這艘巨輪,不但全族倖免於難,兒子楊洪也顯赫一時,關鍵是確保了族人的安全與延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不太好,語感特別差,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