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糊米糊123
-
2 # 井夫子
韓信一代名將,卻最終走上了許功臣都有的末路,不禁讓人惋惜,但是更讓人嘆息的是他其實有機會三分天下,卻最終放棄了,這是為什麼呢?
話說韓信橫渡西河,俘虜趙王,生擒夏說,帶領軍隊奪取井陘,殺死成安君,攻佔了趙國,以聲威鎮服燕國,平定安撫齊國,向南摧毀楚國軍隊二十萬,向東殺死楚將龍且,西面向漢王捷報,可以說是功勞天下無二,當時的天下,除了項羽和劉邦之外,應當說韓信的聲勢最大。
就在這個時候,項王派武涉到韓信處策反。武涉遊說韓信的大意是:當前劉、項爭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您向右邊站,那麼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麼項王勝。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
這時候,韓信是立刻拒絕的,但是,他卻因此開啟了思考之路,反,還是不反?
而接下來他的謀士蒯通則開始了第二輪策反。這一次,韓信可不是當下拒絕了,而是思考了一段時間,但可惜的是最後還是打消了造反的念頭。
若按照司馬遷的分析,原因有二,一是他“不忍倍漢”,二是他“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那麼真實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首先項王的人勸他的時候,他斷然拒絕,畢竟項羽剛愎自大,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反水,到時候非但沒有成功,還落得個罵名。
而他的謀士說的其實則是和平鉗制的方法,從而三分天下,他當然會思考可能性,所以沒有立刻拒絕,不過恐怕韓信經過分析,還是認為此舉不妥。一來韓信雖然擁有趙、魏、代、齊四國地盤,但這四國在秦末就開始投入戰鬥,百姓流離失所,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相對於其他地方來說,更像是空架子,也就是說,發展跟不上,後援跟不上,補給跟不上。打仗則不能久,安守則必落後。
其次韓信軍隊下九成以上的將領都是劉邦的人,什麼曹參、灌嬰、傅寬、張耳、張蒼,不少的還有獨立兵權,他可以反,但不能保證所有人都會一起,也就是說,他的階級統治還沒有穩固,這種情況下,反並非最好的選擇。
所以他沒有反,而這個機會一旦錯過,他就只能按照後來的發展徑直走下去,也有人說,他不主動放棄權力,要知道,劉邦有滅他的心,放棄權力只能讓他死的更快,畢竟韓信代表的不完全是權力,更有聲望,在那個年代有時候這個更加致命,所以不得不除。
回覆列表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即便是史官比較客觀公正也難免不會偏袒統治者的利益。韓信的事情也是一樣的。吹捧他的功績時他就像神一樣存在,當他威脅到了統治階級利益的時候呢?手無縛雞之力的呂后用她婦人的智(慧)商(當時的社會是看不起女性的),和皇帝的權力輕鬆的就搞定了能打敗項羽的韓信。
至於韓信為什麼不反不放棄權威脅到統治階級權力那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我們後人怎麼可以妄自揣測呢?畢竟時代不同,人的思想境界和社會環境不一樣了。古人的思維方式和我們差了二千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