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物聯

    長期以來,中國牧業生產不是以畜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作為增長指標,而強調的卻是牲畜頭數的總增長率或存欄頭數的淨增長率,由此導致的是牲畜頭數越養越多,而每頭牲畜佔有的草地面積越來越少,牲畜生長速度下降,存欄時間不斷延長,這又必然使載畜量上升,打破了畜草之間內在的平衡。這種超載過牧所導致的草原退化是個漸變過程。單位面積上牲畜增多,可食性牧草被牧食的就越多,於是就沒有足夠的草籽維持牧草的再生,牧草產量要麼下降,要麼是毒草和雜草增多。這種局面若得不到控制,將出現惡性迴圈的局面:單位面積上可食牧草減少而牲畜量卻很多,牲畜不得不增大覓食範圍和頻次,這就加重了對草場土壤結構的物理性破壞,而這又反過來限制了牧草的生長。長時間的這種惡性迴圈便使草原逐漸貧瘠、退化直至沙化。在中國北方草原沙化的成因中,超載過牧是居第二位的重要因素。據研究,美國一些州的沙漠化就是在歐洲殖民者入侵後的幾百年間,由於過度放牧而造成的人和自然兩種因素都可以控制草原載畜量,但人的控制是自覺控制,可以達到既發展畜牧又保護草原生態平衡的效果,是有利的。而自然控制是草原生態系統超載過牧的反應,是一種災難性控制,其結果往往是大批牲畜死亡,影響牧業的發展。

    中國草原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以來缺乏科學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國際上自本世紀60年代末就開始應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草原生態系統進行科學管理(Eoodall,1979)。而中國迄今為止,大部分草原還是處於“牧草自生自滅”和“靠天養畜”的落後狀態。加強草原生態基礎理論如載畜能力、牧業生產最佳方式以及科學管理技術的研究,是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對策中應首先引起重視的問題。包括改革某些落後的經營方針,實行適度放牧、以草定畜、推行季節牧業以減輕草場壓力,給牧草提供休養生息的時機以及其他可使草原植被得以恢復和發展的各種措施,實行科學化管理方式。

    建立圍欄,實行分割槽輪放,合理利用草場等,都是已被證明的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有效措施。否則,中國草原退化等問題還將要繼續發展。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的預測,若不能儘早改進目前牧業的生產經營方針,在今後的15年內,內蒙古全區草原產草量年平均下降率可達2.3%,全國主要牧業省、區的草原產草量在1990年和2000年時,將比目前分別下降15%和30%,區域性地區將出現牧草枯竭的嚴重局面。另外,從長遠考慮,透過技術改造和適當增加投資,實行集中化經營的草業,其經濟效益更大。在畜牧業要發展、草原生態環境要保護的情況下,必須要以人工草地和種植飼料來獲得高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目前中國人工草場的面積僅佔草原總面積的0.4%,只是美蘇等國的1/25。而據專家們的估計,種植牧草0.5-1%,可增加全部生產能力的0.5-1.0倍。可見發展人工種植牧草業是一項短期內即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的措施,同時又利於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區分銀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