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溼婆和毗溼奴並稱印度教三大神。其中的溼婆常稱毀滅之神和宇宙解體之神,又是善修瑜伽的瑜伽之王和苦行之神、憤怒之神,以及嫻於宇宙之舞的舞王。他的形象常常為身塗白灰,三眼四面(或五面),第三隻眼長在額心。長長的頭髮在頂上盤結成角的樣子,一彎新月像髮飾般掛在這角樣的頭髮上。盤繞在黑色脖子上的是一條蛇。他常常趺坐在虎皮之上,眼睛半閉,作入定狀。他的衣服用虎皮、鹿皮或象皮做成,一隻髑髏做成的花環掛在頸間。他的坐騎是公牛難底,武器是一柄三叉戟。其四臂四手,常持弓、箭、劍(或投槍)、盾、鼓(中有細腰,形如沙漏)、戰斧、法螺、一端飾有髑髏的仙杖或捕捉敵手用的繩索等。有時他又會抓住後腿,手舉一鹿(或羚羊)。典型的安排常是右手持斧,左手擎鹿;另一右手前伸,作施無畏印(abhaya),左手略垂,作與願印(varada)。佛教文獻多稱他大自在天,所繪形象與傳統印度教的說法大同小異。《十二天供儀軌》:“伊舍那天舊雲魔醯首羅天,亦云大自在天,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創(疑為劍),淺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豎相著,地水二指屈中節,火風空三指各少相去即成。”(《大正藏》卷二十一,頁三八六上)按,伊舍那即 Isana。據印度教神話傳說,梵天欲求一子,入定冥思後,一青色面板的男童現於其膝。男童哭乞名字,梵天給他一名樓陀羅,囑他不要再哭。男童又哭七次,梵天只好又給他七個名字,Isana 即為其一。(見Visnu Purana 1. 8. 1-6)魔醯首羅即 mahesvara,為溼婆的主要名號之一。劫波杯原文 kapala,意為杯、盤,常用來稱遊方者的乞食缽,亦有髑髏之意。地水火風空分別為從小指到拇指的名稱,所成手印似是施無畏印。惟所述可能左右顛倒,因為現存的溼婆像中確有左手叉腰,右手作施無畏印的(見艾恩斯著,孫士海、王鏞譯《印度神話》圖版第36)。豐牛下文還會提到。)作為舞王,溼婆腰圍虎皮,一腳踩臥地無知魔怪,一腳抬起,準備踏出另一舞步。四手中一持鼓,一持火(或三叉戟),第三手在右,作施無畏印,第四手下垂,似在指抬起的一腳。舞王溼婆很少作為崇拜物件。真正受到廣泛崇拜的,是他的象徵物林伽。
梵天、溼婆和毗溼奴並稱印度教三大神。其中的溼婆常稱毀滅之神和宇宙解體之神,又是善修瑜伽的瑜伽之王和苦行之神、憤怒之神,以及嫻於宇宙之舞的舞王。他的形象常常為身塗白灰,三眼四面(或五面),第三隻眼長在額心。長長的頭髮在頂上盤結成角的樣子,一彎新月像髮飾般掛在這角樣的頭髮上。盤繞在黑色脖子上的是一條蛇。他常常趺坐在虎皮之上,眼睛半閉,作入定狀。他的衣服用虎皮、鹿皮或象皮做成,一隻髑髏做成的花環掛在頸間。他的坐騎是公牛難底,武器是一柄三叉戟。其四臂四手,常持弓、箭、劍(或投槍)、盾、鼓(中有細腰,形如沙漏)、戰斧、法螺、一端飾有髑髏的仙杖或捕捉敵手用的繩索等。有時他又會抓住後腿,手舉一鹿(或羚羊)。典型的安排常是右手持斧,左手擎鹿;另一右手前伸,作施無畏印(abhaya),左手略垂,作與願印(varada)。佛教文獻多稱他大自在天,所繪形象與傳統印度教的說法大同小異。《十二天供儀軌》:“伊舍那天舊雲魔醯首羅天,亦云大自在天,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創(疑為劍),淺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豎相著,地水二指屈中節,火風空三指各少相去即成。”(《大正藏》卷二十一,頁三八六上)按,伊舍那即 Isana。據印度教神話傳說,梵天欲求一子,入定冥思後,一青色面板的男童現於其膝。男童哭乞名字,梵天給他一名樓陀羅,囑他不要再哭。男童又哭七次,梵天只好又給他七個名字,Isana 即為其一。(見Visnu Purana 1. 8. 1-6)魔醯首羅即 mahesvara,為溼婆的主要名號之一。劫波杯原文 kapala,意為杯、盤,常用來稱遊方者的乞食缽,亦有髑髏之意。地水火風空分別為從小指到拇指的名稱,所成手印似是施無畏印。惟所述可能左右顛倒,因為現存的溼婆像中確有左手叉腰,右手作施無畏印的(見艾恩斯著,孫士海、王鏞譯《印度神話》圖版第36)。豐牛下文還會提到。)作為舞王,溼婆腰圍虎皮,一腳踩臥地無知魔怪,一腳抬起,準備踏出另一舞步。四手中一持鼓,一持火(或三叉戟),第三手在右,作施無畏印,第四手下垂,似在指抬起的一腳。舞王溼婆很少作為崇拜物件。真正受到廣泛崇拜的,是他的象徵物林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