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孟嘗君任國相期問,正是閔王四面擴張、圖謀稱帝之時,孟嘗君沒有分析利弊,認清形勢,更不能遵循齊國一向先強國、富民然後發展、稱霸的傳統,努力在國內發展經濟,而是與閔王一起,在國外遠攻近伐,窮兵黷武,在國內橫徵暴斂,不顧人民疾苦。孟嘗君曾率領齊、韓、魏聯軍於公元前303年和公元前301年兩次大敗楚軍,又於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97年和公元前296年率三國軍隊攻秦,迫使秦割地求和。這些行動對穩定齊國政權、擴大齊國影響,固然不無裨益,但也耗費了國力,離散了民心,從而使齊國大傷元氣,為閔王中衰、五國伐齊埋下了隱患。為此,身為稷下先生的荀子曾向他進諫,勸他任賢人、重禮義,多一些富國安民的舉措,少一些征伐之舉。但孟嘗君置若罔聞,不聽勸阻,繼續與閔王沆瀣一氣,對外瘋狂擴張。 孟嘗君與齊閔王雖然在對外用兵、軍事擴張的戰略上相同,但由於孟嘗君權力大,在諸侯中影響廣,人們\“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其王\”,而閔王又是剛愎自用的人,於是閔王對孟嘗君產生了懷疑,君臣之間開始離心離德。再加上閔王受了秦國間諜呂禮的挑撥,所以閔王很委婉的又罷去了孟嘗君的職務。後來孟嘗君的門客魏子給閔王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並以自殺來證明,閔王才重新核實了事實,認為孟嘗君無罪,並準備重新起用孟嘗君。但是,孟嘗君辭謝了閔王,逃奔到了魏國。 孟嘗君到魏國以後,被魏昭王起用為相。這時,孟嘗君因對齊閔王不滿,而忘記了自己的祖國。他一心事魏,全力反齊,完全喪失了愛國大德,在叛國之路上越滑越遠。孟嘗君先是親自寫信給秦相穰侯魏冉,鼓動秦國攻伐齊國。公元前285年,在穰侯的建議下,秦昭王派秦將蒙武攻齊,取齊之九城。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公元前284年,燕為復仇而聯合他國進攻齊國的時候,身為魏相的孟嘗君不但不阻止,相反還讓魏國軍隊協助燕國,致使齊國幾乎滅亡。後來齊襄王在莒被擁立後,齊國抗燕的力討有所高漲,孟嘗君非但不利用薛地的力量起而抗燕,與田單形成東西呼應之勢,儘快光復齊國,竟然坐視不動,\“中立於諸侯,無所屬\”。這表面上的\“中立\”\“無所屬\”,實際上是對燕軍的支援,對齊國的背叛。因為君臣有矛盾,就鼓動敵國進攻、滅亡自己的祖國,甚至當祖國生死存亡的時候,也不聞不問。孟嘗君叛國賣國的行徑簡直令人髮指!齊襄王即位後,畏懼孟嘗君,便與孟嘗君和好,與他親近起來。後來孟嘗君在薛去世(今山東滕州市南薛國故城遺址的東北角有靖郭君田嬰和孟嘗君田文的墓地)。田文的幾個兒子爭著繼承爵位,隨即齊、魏兩國聯合,共同滅掉了薛。功過評說 孟嘗君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也見仁見智。客觀的對他分析評價,我們認為他過大於功。歷來為人們稱頌的孟嘗君養士,固然有他平易近人、親切和藹、開朗真誠的個人美德在裡面,值得今天的人們在人際文往上學習效仿。但他的養士,一是為當時的社會風氣使然,有沽名釣譽之嫌;二是養士的目的不純,有結黨營私、培植個人勢力之實;三是養士的範圍過大,不加選擇,有藏汙納垢、包庇罪惡之舉。所以他的養士並不應該全面肯定。更重要的,在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關係方面,孟嘗君無疑是個反面典型。其一生的行為除在合縱抗秦上稍值得稱道外,其他方面均對齊國的強盛沒有益處。而且其賣國行為,歷歷可數,罄竹難書。可以說,孟嘗君的\“過\”遠大於\“功\”。司馬遷對孟嘗君有\“好客,自喜\”的評價,荀子說孟嘗君是\“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的\“篡臣\”。我們認為基本是合乎實際的。 \r\n補充:\r\n那就談談自己的看法,說實在話,在那樣一個紛亂的環境下,孟嘗君是救不了齊國的,他不過是一個國相,又是一個始終被國君懷疑的國相,很難放開手腳,有所作為。但他廣羅人才,對有一技之長、一藝之精的\“士\”,都能代之以禮,就憑這個從虎狼之秦脫身,並且在矛盾林立的齊國成功的生存下來,這些東西都是值得後人學習的。\r\n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居環境整治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