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城市形象的現實需要,也是廣大農民的熱切盼望。
具體做到:
(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汙染“上山下鄉”。
(二)開展廁所糞汙治理。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以及其他環境容量較小地區村莊,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汙治理。其他地區要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汙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汙、畜禽養殖廢棄物一併處理並資源化利用。
(三)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汙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採用汙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推動城鎮汙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汙水處理技術,鼓勵採用生態處理工藝。加強生活汙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
(四)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因地制宜選擇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大力提升農村建築風貌,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提升田園風光品質。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閒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溼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莊。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推進衛生縣城、衛生鄉鎮等衛生建立工作。
(五)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全面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與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村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社群建設規劃等充分銜接,鼓勵推行多規合一。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離,最佳化村莊功能佈局,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基本覆蓋。推行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應納入村規民約。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
(六)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執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執行管護,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城鄉垃圾汙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執行、統一管理。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垃圾汙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支援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專案。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當地村民培養成為村內公益性基礎設施執行維護的重要力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專案審批和招投標程式,降低建設成本,確保工程質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城市形象的現實需要,也是廣大農民的熱切盼望。
具體做到:
(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汙染“上山下鄉”。
(二)開展廁所糞汙治理。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以及其他環境容量較小地區村莊,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汙治理。其他地區要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汙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汙、畜禽養殖廢棄物一併處理並資源化利用。
(三)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汙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採用汙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推動城鎮汙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汙水處理技術,鼓勵採用生態處理工藝。加強生活汙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
(四)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因地制宜選擇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大力提升農村建築風貌,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提升田園風光品質。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閒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溼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莊。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推進衛生縣城、衛生鄉鎮等衛生建立工作。
(五)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全面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與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村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社群建設規劃等充分銜接,鼓勵推行多規合一。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離,最佳化村莊功能佈局,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基本覆蓋。推行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應納入村規民約。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
(六)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執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執行管護,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城鄉垃圾汙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執行、統一管理。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垃圾汙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支援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專案。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當地村民培養成為村內公益性基礎設施執行維護的重要力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專案審批和招投標程式,降低建設成本,確保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