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7421897095

    偶蹄目叉角羚科唯一的1屬1種。其起源介於牛科和鹿科之間,角也介於二者之間,似牛角分為骨心和角鞘,雌雄均有角,角不脫落,但是角卻象鹿角那樣分叉,角鞘則每年脫落。然而即便DNA分析仍然難以確定叉角羚科與哪個離得更近一些。角羚科在史前時期是北美洲非常繁盛的有蹄類,種類繁多,現在僅存叉角羚(Antilocapraamericana)一種,原本數量較多,後被大量捕殺,受到保護後則又有所恢復。

    簡介

    叉角羚分佈於北美洲西部的開闊地帶,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長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因角的中部有一向前伸的分枝(實際為角鞘的一部分)而得名。雌雄均具永久性的角,但角的外鞘每年更換。角為骨質,不具空腔,亦不分杈。其外為帶毛的外鞘,在每年的繁殖季節後脫落,脫落前在老鞘的下面長出新鞘。角直立、側扁,尖端向後彎曲。角長約25釐米。體型中等,體長1~1.5米,尾長7.5~10釐米,肩高81~104釐米,成體重36~60千克,雌體比雄體小;背面為紅褐色,頸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為白色,頰面部和頸部兩側有黑色塊斑;毛被下面為絨毛,上覆以粗糙、質脆的長毛,由於某些面板肌的作用,能使其毛被呈不同角度,以利於保暖或散熱。叉角羚分佈於加拿大西南部、美國西部和墨西哥北部的草原和荒漠地區,是美洲大陸最古老的有蹄類。在起源上介於牛科與鹿科之間。

    外形特徵

    偶蹄目叉角羚科唯一的一屬一種。在角的中部角鞘有向前伸的分枝,故名。雌雄均具永久性的角,角為骨質,不具空腔,亦不分杈。角鞘每年更換。角直立、側扁,尖端向後彎曲。角長約25釐米。體型中等,體長1~1.5米,尾長7.5~10釐米,肩高81~104釐米,成體重36~60千克,雌體比雄體小;背面為紅褐色,頸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為白色,頰面部和頸部兩側有黑色塊斑;毛被下面為絨毛,上覆以粗糙、質脆的長毛,由於某些面板肌的作用,能使其毛被呈不同角度,以利於保暖或散熱。分佈於加拿大西南部、美國西部和墨西哥北部的草原和荒漠地區。在起源上介於牛科與鹿科之間。叉角羚奔跑速度快,最高時速達80千米。一次跳躍可達3.5~6米。善游泳。夏季組成小群活動,冬季則集結成上百隻的大群。為尋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進行幾次遷移。性機警,視覺敏銳,能看到數千米外的物體。遇險時,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種特殊訊號。

    叉角羚以草、灌木、蘆葦等為食,能用前腳挖掘被雪所掩埋的植物。如能獲得足夠的青草,可以不飲水。夏季交配。妊娠期約8個月,第一胎通常產1仔,以後則每胎2仔。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數量銳減。

      叉角羚是美洲大陸奔跑速度最快的獸類,最高時速達80公里。一次跳躍可達3.5~6米。善游泳。夏季組成小群活動,冬季則集結成上百隻的大群。為尋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進行幾次遷移。性機警,視覺敏銳,能看到數公里外的物體。遇險時,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種特殊訊號。

      叉角羚以草、灌木、蘆葦等為食,能用前腳挖掘被雪所掩埋的植物。如能獲得足夠的青草,可以不飲水。夏季交配。妊娠期約8個月,第一胎通常產1仔,以後則每胎2仔。

    19世紀初,美國有叉角羚千萬只。但人們為取肉、皮和用其頭部作裝飾品,曾經大量捕殺。近100多年間,數量銳減到不足2萬隻。目前由於大力保護,數量大有增長。

    叉角羚一個引人注意的特點是特別善於奔跑,是西半球跑得最快的動物,也是地球上奔跑速度僅次於獵豹的動物(耐久力遠強於獵豹)。出生4天的羊羔就能比人跑得快。其最高速度可達每小時95公里,而且有著驚人的耐力。能以72公里的時速維持奔跑達11公里之久,遠遠超於現存任何北美食肉動物的奔跑速度。其他同等體形的食草動物的奔跑速度只及叉角羚的一半。叉角羚驚人的奔跑能力跟已經滅絕的史前分佈在北美洲的同樣善於奔跑的北美獵豹(Miracinonyxtrumani)有關。在北美獵豹的捕食壓力下叉角羚進化出了傑出的奔跑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子承父位的觀念盛行下,順治在遺詔中為何想讓兄弟繼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