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門閒夫
-
2 # 明月的日常生活760
聽我奶奶在講那過去的故事,我們的祖上,有一個時期曾經興旺過,做過官發過財,所以就有了現在這座大白房子,大房子裡分出無數的庭院,裡面住著那麼許多人家,中間橫貫著長長的一條條陰暗的石砌甬道。這些甬道上面挺著屋頂,下面四通八達,白天大敞著門,小販可以自由地進出,在房屋裡面穿過,叫賣東西。
臘月這幾天,瞎子算命的胡謅八扯穿梭陰陽界,他們乘機而入,要多多賺錢。琤琤的三絃琴,在弄堂前前後後穿來穿去。竹杖點在地上鋪的石板上,發出清脆的“滴滴──”聲。
也有討飯的,急景調年這時候總有看到,大聲唱唸著一連串古利的話,求太太告奶奶,惘惘地叩頭跪倒在塵埃裡。
乞丐之後又來了一個挑著擔子賣麻油的,扁擔上一頭墜著個黃泥罐子,高聲唱著“香油要哦香油?”
孩子們圍著古老的石磨,看奶奶在院子裡磨珍珠米,她站在陰影裡,時而把一隻手伸到Sunny裡來,把磨盤上的珍珠米抹一抹平。金黃夾著白色的一顆顆,緩緩化為黃沙瀉下來!
院子外面,新做的米粉面條放在牆根下曬著,淡黃白色的,小小的一團一團,像一個個稻草窠一樣。竹製的篾席鋪在鵝卵石地上半卷著。
豬圈裡。那母豬養得非常肥大,很快就要拖出去被宰殺了,母豬咕嚕咕嚕叫著,表示抗議。
腳步聲咚咚響著,對面的嬸嬸在追逐著幾隻驚慌的母雞,她們的雞繞著院子到處亂跑,終於被捉住了,她臉上笑嘻嘻的。兩隻手臂分別地挾著兩隻雞。亂撲著翅膀,忽然一掙被掙脫了,咯咯叫著跑進屋去,一飛,從那高高的門坎上飛了過去。滿地都是雞毛。
嬸嬸一面笑,一面追了進去。母雞飛到一張桌子上,油瓶與碗盞豁啷啷嘲跌到地下來。
小哥哥身子倚在木柱上,斜伸了一隻腳站著,在旁邊看著她捉雞,大家笑得格格的。不敢去幫忙, 不掐死它,待會兒拉起屎來,新衣裳被弄得一身的雞屎。洗都洗不乾淨了。兩個姐姐到後山竹林掘冬筍去了,還沒回來。大媽屋頂上炊煙裊裊,從裡面冒出白霧的煙,香噴噴的橫漂出來。
大宅門的裡濃濃的年味,稠得化不開,無與倫比的興奮與陶醉!再也沒有了。
-
3 # 金葉葉
最美,磕頭拜年時,年味十足。
記得我七八歲時候,爺爺、奶奶還在世。
春節的時候。最開心最激動的場面。就是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
年三十晚上,我和哥哥都穿上新衣服。當然是我最漂亮了。一身紅紅的衣服,扎著兩個蝴蝶結。等著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
爺爺說誰磕頭多就多給誰錢。我和哥哥倆爭著磕頭。
我當然爭不過哥哥了。爺爺把大紅包給了哥哥。
我看見大紅包給了哥哥我就開始哭。
奶奶這時候就會悄悄地摟著我說:“寶貝兒別哭,奶奶給你個大紅包。”我破涕為笑。摟著奶奶。那個時候感覺特別的開心。
我慢慢地長大了。爺爺奶奶過世以後。春節磕頭的機會幾乎沒有了。
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孩子結婚了,有了可愛的小孫子。
每年的春節又開始熱鬧起來。
年三十晚上,燈火通明,鞭炮齊鳴。迎接新春整點的時候。我的小孫子就開始給我們磕頭拜年。
看著活潑可愛的小孫子給我們磕頭拜年。心裡特別的幸福。
按照傳統,我們要給晚輩的壓歲錢。
壓歲錢代表著驅邪避難,讓小孩兒健健康康的成長。
壓歲錢傳承的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學會了感恩,
年三十夜我們還要團團圓圓的守夜吃餃子。
老人們把鋼鏰包在餃子裡。如果誰吃到帶鋼鏰的餃子。那他就是最幸福的。
幼年時過春節的記憶永遠的刻在了我的心裡。那種過年的味道深深的印在靈魂深處。
全家在一起,互相拜年,放鞭炮,吃餃子。這種辭舊迎新的場面,最有年味了。
回覆列表
大年三十一家九口人在一起吃年夜飯,父母親夾菜給兒女們吃,兒女們也夾菜給父母親,兄弟姐妹們往往把一塊肉或一塊雞,夾來夾去好多次,才肯吃。整個飯桌上親情濃濃,情意濃濃。那種關愛的感覺是沒法用文字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