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1

    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或者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孔子和他的弟子大多都是貴族子弟,用“子”表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很多人都會用“子”來取表字。如果是平民百姓,你也不要子不子的,耕好你的一畝三分地好了。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因稱字為表字。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孔子門下最傑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卜商,合稱“孔門十哲”,語出《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學有所成、才德出眾者七十二人,史著其名,得以配享於孔廟,合稱“七十二賢”。七十二實為約數,見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者七十七人,加上見於《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等書中人數,近八十人。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我、端木賜。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原憲、公冶長、樊須、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孔子講學圖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樑。

    《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眾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

    《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又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注》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注》令子出就婦家為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女子亦稱子。《禮·曲禮》夫人自稱曰婢子。謹按自稱曰婢子乃世婦以下之稱,非夫人也。夫人自稱曰小童,不曰婢子。據改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爾雅·釋歲》太歲在子曰困敦。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還盛行表字。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到了東晉,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自稱號為“五柳先生”開始,文人學士便紛紛相繼模仿,除名、字外,又有了號的自稱。

    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級給自己表字時,既不願以末得的“男”做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頭等的“公”為自己表字,往往採用偏下的第四等“子”來表字。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7CRNIMO6相當於什麼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