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不同
人格: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
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人品:人品,意思是人的品性道德。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範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或傾向。對人要慷慨大方,寬以待人;對國家要愛崗敬業,忠誠熱愛。
2、出處不同
人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白話釋義:人性無法分好和不好的,就像水無分在東在西。
人格:老舍《四世同堂》二五:“他以為教育不僅是教給學生一點課本上的知識,而也需要師生間的感情的與人格的接觸。”
人品: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
白話釋義:源雖然人品平庸淺薄,頭盔實際上是參與華。
3、概念不同
人性:社會學定義,現代社會學家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類,只有一種人性。這是不同民族之間能夠交流、達成理解的前提。根據對嬰兒反覆實驗,顯示人性是進化的結果。人性中與生俱來即存在由於祖先生存的險惡環境衍生的對生存的渴望,
對勝利的渴望,對與自己相似的伴侶的渴望,對同類間自己地位的關心,及由於史前人類的習慣和同理心還有對同類幫助的衝動。從人腦的結構來看,這些都直接對前額葉造成影響,可以被出生後的記憶和周圍事物所改變。
哲學定義,馬克思主義雖承認人性的存在,但否認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認為只有從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出發,才能得出對人性的正確解釋,並由此斷言,在階級社會中沒有超階級的人性。無產階級有一個人性,資產階級有另一個人性,這兩種人性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透過鬥爭解決。
西方諺語:正因人性本惡,民主是必須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人性心理學,郭念鋒經自1986年至1999年的審慎思考,結合臨床案例的對比分析,再對各種心理學理論重新學習,最後認定,只有從“人的本質屬性”,
即“人性”出發,才能擺脫當今臨床心理學“各執真理一面”的侷限,去正確地闡明人的心理活動、心理結構、心理動力、個性及其發展、心理病理變化以及心理診斷、諮詢和矯治等問題。
人格:羅列式概念。通常採用”人格是…的總和”的形式來描述人格,顯然有助於確定人格的外延,但無法構建外延之間的關係,而且外延的邊界有多大也難以說清楚。
整體性概念。強調人格是個人各方面屬性所組成的整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羅列式概念的缺陷。
層次性概念。在整體性的基礎上,層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屬性或特徵按一定的層次結構排列起來,把人格特徵具有內在的相互聯絡和統一性,而最高層次的屬性或特徵具有統合的作用。
適應性概念。此類概念深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把人格看作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不斷適應環境的結果。
區別性概念。如果說前面四種概念都反映了人們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話,區別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的差異性,更強調個體人格的獨特性方面。
人品:良好端正的態度,態度不能決定一切,但一切從態度開始有了正確的態度,是做好實際行動的前提;
堅韌的毅力,成功貴在堅持;
誠信,誠信既是高尚品質,也是有效的投資;
美滿的家庭,溫馨的家庭是穩固的後方根據地,是避風的港灣,事業和家庭關係打理得井井有條的人無疑是相當成功的;
高可成,低可就,真正的人才無論在高的職位或是低的職位,總能把工作做好,他們追求價值前總會先塑造好自己,而不是好高騖遠;
把握細節,對於細節要培養充分重視的習慣,但不能拘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膽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當然要在法律範圍內;
人脈,有廣闊的人際關係。
1、定義不同
人格: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
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人品:人品,意思是人的品性道德。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範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或傾向。對人要慷慨大方,寬以待人;對國家要愛崗敬業,忠誠熱愛。
2、出處不同
人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白話釋義:人性無法分好和不好的,就像水無分在東在西。
人格:老舍《四世同堂》二五:“他以為教育不僅是教給學生一點課本上的知識,而也需要師生間的感情的與人格的接觸。”
人品: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
白話釋義:源雖然人品平庸淺薄,頭盔實際上是參與華。
3、概念不同
人性:社會學定義,現代社會學家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類,只有一種人性。這是不同民族之間能夠交流、達成理解的前提。根據對嬰兒反覆實驗,顯示人性是進化的結果。人性中與生俱來即存在由於祖先生存的險惡環境衍生的對生存的渴望,
對勝利的渴望,對與自己相似的伴侶的渴望,對同類間自己地位的關心,及由於史前人類的習慣和同理心還有對同類幫助的衝動。從人腦的結構來看,這些都直接對前額葉造成影響,可以被出生後的記憶和周圍事物所改變。
哲學定義,馬克思主義雖承認人性的存在,但否認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認為只有從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出發,才能得出對人性的正確解釋,並由此斷言,在階級社會中沒有超階級的人性。無產階級有一個人性,資產階級有另一個人性,這兩種人性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透過鬥爭解決。
西方諺語:正因人性本惡,民主是必須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人性心理學,郭念鋒經自1986年至1999年的審慎思考,結合臨床案例的對比分析,再對各種心理學理論重新學習,最後認定,只有從“人的本質屬性”,
即“人性”出發,才能擺脫當今臨床心理學“各執真理一面”的侷限,去正確地闡明人的心理活動、心理結構、心理動力、個性及其發展、心理病理變化以及心理診斷、諮詢和矯治等問題。
人格:羅列式概念。通常採用”人格是…的總和”的形式來描述人格,顯然有助於確定人格的外延,但無法構建外延之間的關係,而且外延的邊界有多大也難以說清楚。
整體性概念。強調人格是個人各方面屬性所組成的整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羅列式概念的缺陷。
層次性概念。在整體性的基礎上,層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屬性或特徵按一定的層次結構排列起來,把人格特徵具有內在的相互聯絡和統一性,而最高層次的屬性或特徵具有統合的作用。
適應性概念。此類概念深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把人格看作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不斷適應環境的結果。
區別性概念。如果說前面四種概念都反映了人們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話,區別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的差異性,更強調個體人格的獨特性方面。
人品:良好端正的態度,態度不能決定一切,但一切從態度開始有了正確的態度,是做好實際行動的前提;
堅韌的毅力,成功貴在堅持;
誠信,誠信既是高尚品質,也是有效的投資;
美滿的家庭,溫馨的家庭是穩固的後方根據地,是避風的港灣,事業和家庭關係打理得井井有條的人無疑是相當成功的;
高可成,低可就,真正的人才無論在高的職位或是低的職位,總能把工作做好,他們追求價值前總會先塑造好自己,而不是好高騖遠;
把握細節,對於細節要培養充分重視的習慣,但不能拘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膽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當然要在法律範圍內;
人脈,有廣闊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