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是中華第二大姓,據2002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王姓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4%,8600多萬人。在王姓歷史上形成的21個郡望中,三
槐堂因以堂為號而未列入,但就影響而言,三槐王列太原王、琅琊王后位居第三。三槐王的發祥地在今莘縣莘城鎮套廟王村,史書有記載,散
居南方各地的三槐後裔也一致認同。三槐王氏宗祠以“三槐堂”命名。第一個三槐堂建於開封,第二個三槐堂由王旦之孫王鞏建於莘縣套廟王
村,時間是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6年後,大文學家蘇軾撰寫了流傳千古的《三槐堂銘》。
王練出任莘縣尉
在漢字的演進史上,“王”始為象形字,關如火苗,“火盛為王”。後來變為會意字,漢代大儒董仲舒的解釋是:“三畫而連中謂之王。
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
“王”用作姓氏,有四大源頭,即舜時的媯姓、商代的子姓、周代的姬姓和來自域外的虜姓。三槐王氏源於姬姓。周的始祖名后稷,姬姓
。至東周靈王時,長子晉被立為太子,人稱“太子晉”。晉因直言敢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晉體恤民情,深受百姓愛戴,雖然最終沒能
登上王位,百姓卻仍以帝王視之,稱其為“王子晉”,稱其家族為“王家”。久而久之,晉的後人便以為姓。後世的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
皆指晉為始祖,來歷即在於此。
秦未,姬姓王氏後人王元因避秦亂遷居琅琊皋虞城(今山東即墨),後再遷至臨沂,成為琅琊王氏一世祖。西漢未,王元之弟王威遷居太
原,成為太原王一世祖。
東漢未年,姬姓王氏裔中出了王祥、王覽這對名噪一時的異母兄弟。王祥性至孝。母病思食魚,隆冬無魚可買,王祥乃脫衣臥冰,化冰求
魚,後被列入《二十四孝圖》。王覽性亦孝,且與異母兄王祥手足之情勘篤。母虐待王祥,王覽每每捨命護之。西晉初,王祥官拜太保,進爵
為公;王覽官至光祿大夫、太傅,封即丘子。
東晉時,姬姓王氏後裔王導成為晉元帝司馬睿的首輔。司馬睿曾任琅琊王,與王導友善。司馬睿稱帝后,王導任宰相,王氏族中有多人身
居要職,手握重兵,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東晉的元、明、成帝在位期間,王導一直任宰相,是穩定東晉統治的重要人物,琅琊
王也因而名聲大噪。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也是琅琊王氏後人,他善行、隸,筆勢“飄若遊雲,矯若驚龍”,被後人譽為“書聖”。
南北朝時期,姬姓王氏後裔王儉娶南朝宋明帝之女陽羨公主為妻。其曾孫王褒始在南梁任職,後任北周光祿大夫、少司空,封石泉康侯。
唐代,姬姓王氏後裔王練出任莘縣尉,攜家遷居莘縣(《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則,光祿卿,再傳至練,為莘縣尉,遂徒莘。
歷數傳,至言公,令黎陽。”此事《新唐.宰相世系表》亦有記載)。
關於姬姓王氏移居莘縣的時間,史有兩說。范仲淹為三槐後代王質所撰的墓誌銘中說“其先太原人”,至王言時才“佔籍大名”。元代趙
孟頫為王言撰寫的簡歷《宋尚書兵部侍郎許國公贈太師尚書令王公紀略》中亦說自王言起定居大名莘縣。這是“王言遷莘說”。歐陽修和宋祁
主持纂修的《新唐書》和《三槐王氏家譜》則認定王練任莘縣尉時攜家居莘,這是“王練遷莘說”。王練和王言均為唐代人,王言是王練的六
世孫。王練遷莘說見於正史,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譜中又有其先祖王練任莘縣尉並攜家居莘的明確記載,此說應十分可信。王練官職不大,其
後代卻不乏位高爵顯之人。大官攜家在外任職,其祖籍莘縣並不為人知曉。至王言出任滑州(今河南滑縣)、黎陽(今河南浚縣)令時,距莘
縣不足三百里,老家莘縣才漸為人知。至王旦成名時,人皆知其曾祖父王言是莘縣人,曾任黎陽令,以上各代情況不詳,更不知王練曾任莘縣
王姓是中華第二大姓,據2002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王姓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4%,8600多萬人。在王姓歷史上形成的21個郡望中,三
槐堂因以堂為號而未列入,但就影響而言,三槐王列太原王、琅琊王后位居第三。三槐王的發祥地在今莘縣莘城鎮套廟王村,史書有記載,散
居南方各地的三槐後裔也一致認同。三槐王氏宗祠以“三槐堂”命名。第一個三槐堂建於開封,第二個三槐堂由王旦之孫王鞏建於莘縣套廟王
村,時間是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6年後,大文學家蘇軾撰寫了流傳千古的《三槐堂銘》。
王練出任莘縣尉
在漢字的演進史上,“王”始為象形字,關如火苗,“火盛為王”。後來變為會意字,漢代大儒董仲舒的解釋是:“三畫而連中謂之王。
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
“王”用作姓氏,有四大源頭,即舜時的媯姓、商代的子姓、周代的姬姓和來自域外的虜姓。三槐王氏源於姬姓。周的始祖名后稷,姬姓
。至東周靈王時,長子晉被立為太子,人稱“太子晉”。晉因直言敢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晉體恤民情,深受百姓愛戴,雖然最終沒能
登上王位,百姓卻仍以帝王視之,稱其為“王子晉”,稱其家族為“王家”。久而久之,晉的後人便以為姓。後世的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
皆指晉為始祖,來歷即在於此。
秦未,姬姓王氏後人王元因避秦亂遷居琅琊皋虞城(今山東即墨),後再遷至臨沂,成為琅琊王氏一世祖。西漢未,王元之弟王威遷居太
原,成為太原王一世祖。
東漢未年,姬姓王氏裔中出了王祥、王覽這對名噪一時的異母兄弟。王祥性至孝。母病思食魚,隆冬無魚可買,王祥乃脫衣臥冰,化冰求
魚,後被列入《二十四孝圖》。王覽性亦孝,且與異母兄王祥手足之情勘篤。母虐待王祥,王覽每每捨命護之。西晉初,王祥官拜太保,進爵
為公;王覽官至光祿大夫、太傅,封即丘子。
東晉時,姬姓王氏後裔王導成為晉元帝司馬睿的首輔。司馬睿曾任琅琊王,與王導友善。司馬睿稱帝后,王導任宰相,王氏族中有多人身
居要職,手握重兵,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東晉的元、明、成帝在位期間,王導一直任宰相,是穩定東晉統治的重要人物,琅琊
王也因而名聲大噪。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也是琅琊王氏後人,他善行、隸,筆勢“飄若遊雲,矯若驚龍”,被後人譽為“書聖”。
南北朝時期,姬姓王氏後裔王儉娶南朝宋明帝之女陽羨公主為妻。其曾孫王褒始在南梁任職,後任北周光祿大夫、少司空,封石泉康侯。
唐代,姬姓王氏後裔王練出任莘縣尉,攜家遷居莘縣(《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則,光祿卿,再傳至練,為莘縣尉,遂徒莘。
歷數傳,至言公,令黎陽。”此事《新唐.宰相世系表》亦有記載)。
關於姬姓王氏移居莘縣的時間,史有兩說。范仲淹為三槐後代王質所撰的墓誌銘中說“其先太原人”,至王言時才“佔籍大名”。元代趙
孟頫為王言撰寫的簡歷《宋尚書兵部侍郎許國公贈太師尚書令王公紀略》中亦說自王言起定居大名莘縣。這是“王言遷莘說”。歐陽修和宋祁
主持纂修的《新唐書》和《三槐王氏家譜》則認定王練任莘縣尉時攜家居莘,這是“王練遷莘說”。王練和王言均為唐代人,王言是王練的六
世孫。王練遷莘說見於正史,安徽滁州三槐王氏家譜中又有其先祖王練任莘縣尉並攜家居莘的明確記載,此說應十分可信。王練官職不大,其
後代卻不乏位高爵顯之人。大官攜家在外任職,其祖籍莘縣並不為人知曉。至王言出任滑州(今河南滑縣)、黎陽(今河南浚縣)令時,距莘
縣不足三百里,老家莘縣才漸為人知。至王旦成名時,人皆知其曾祖父王言是莘縣人,曾任黎陽令,以上各代情況不詳,更不知王練曾任莘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