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文社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簡單瞭解一下“杯酒釋兵權”這個歷史典故。

    公元960年正月,後周高階將領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發動兵變,手下將領將提前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其為新帝。趙匡胤假裝推辭幾次後,“勉強”同意稱帝,隨即率大軍返回首都開封,年幼的周恭帝被迫將帝位讓給趙匡胤,其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以武將身份發動兵變登上皇位,因此非常擔心其他武將用同樣的方法發動兵變,因此整日惶惶不安。公元961年七月初九,趙匡胤在晚朝結束後,留下石守信等當初追隨他兵變的禁軍高階將領,要求他們一起喝酒。

    席間,趙匡胤以半威脅半訴苦的語氣說出了心底的擔憂,石守信等將領全部驚出一身冷汗,跪在地上發誓自己絕無二心。趙匡胤趕緊拉起眾臣,表示當然相信你們,可難保你們手下黃袍加身,強迫你們做皇帝啊。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石守信等人都絕望了,不過趙匡胤還算念幾分舊情,不想趕盡殺絕,就表示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好好享清福去吧,我給你們些錢財做補償。死裡逃生的石守信等人哪敢說半個不字,第二天上早朝時全部稱病,表示要交出兵權,趙匡胤假意推辭幾番後,順利收回兵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故事。

    可能有人覺得宋太祖趙匡胤太過河拆橋了,只能同甘苦,不能共富貴,但要是跟漢高祖劉邦大肆屠殺韓信、彭越等功臣;明太祖朱元璋殺藍玉、李善長等開國功臣比,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一人未殺可以說非常仁慈了。

    那麼杯酒釋兵權對大宋江山有什麼影響?先來說說積極影響:

    一,中央集權。石守信等將領交出兵權後,趙匡胤大肆任用年輕將領,將全國軍政大權握在手上,使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使中央對各地軍隊擁有絕對領導能力。

    二,結束藩王割據局面,促進大一統。宋朝之前,中原王朝經歷長達70年的五代十國藩王割據時代,趙匡胤雖名義上一統天下,但並沒有絕對的領導能力,尤其是跟他一起兵變的將領,掌控著軍中大半兵力,如果不能收回兵權,“陳橋兵變”的事情會層出不窮,中原大地仍會處於混戰之中。

    三,防止軍中將領擁兵自重。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進行軍事改革,設立新的樞密院制度,規定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但沒有領兵的權力;軍中將領有領兵權力,但沒有調兵、發兵的權力,也就是說,戰爭怎麼打實際上是由樞密院說了算,軍中將領不過是執行者罷了,這極大削弱了武將的權力,但也有效防止武將叛變,宋朝三百餘年曆史上,鮮有武將造反的事情,這在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當然,杯酒釋兵權也有很大弊端,最為突出一點就是重文輕武,武將才華得不到用武之地。宋朝並不缺乏能征善戰的將領,如岳飛、狄青、孟珙等等,個個都是名垂千古的優秀軍事將領,如岳飛率軍北伐,打的金人毫無還手之力;還有狄青,夜襲崑崙關,大破西夏等等。

    雖然在區域性作戰中,宋軍打出很多精彩戰役,但整體上依舊是被金、蒙古、西夏壓著打,最大原因就是北宋武將沒有調兵、發兵之權,也即是說只有敵人打來了,他們才能還手,敵人退了不能追擊,除非有樞密院調令。

    而古代通訊不發達,等樞密院命令下來,敵人早不知道跑哪去了。而且樞密院那群文官為息事寧人,往往不會下令追擊。當年岳飛揮師北伐,接連收復鄭州、洛陽等地,打的金軍潰不成軍,照此局勢發展下去,全部收復被金軍佔領的宋人土地也不是什麼難事,然而秦檜竟然連發十二道“金字牌”,要求岳飛班師回朝,之後更是竟然主動找到金國議和。

    打了勝仗卻主動求和,這事估計也就宋朝幹得出來。更讓人憤怒的是,收復國土,屢立戰功的岳飛竟然被以“莫須有”罪名給處死了。堂堂三軍將領,竟然被隨隨便便就給殺了,由此可見宋朝武將地位有多低。

    總而言之,“杯酒釋兵權”對宋朝之後發展有利有弊,整體而言應該是利大於弊。最起碼這一舉措確保大宋中央集權制的形成,從而確保國內統一,沒有像五代十國一樣四分五裂,延續300餘年;若非如此,一個四分五裂的大宋,面對蒙古、金國、西夏的圍攻,根本沒有自保之力,能不能撐300年都不好說,因此個人認為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是正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口皆碑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