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64316064609

      鑽石與水悖論

      簡介

      鑽石與水悖論首次由約翰·勞提出,後來亞當·斯密試圖說明價值決定因素時借用了這個例子,只不過亞當·斯密沒有致謝,也稱作價值悖論。此一理論在臺灣教科書中常被稱作,鑽石與水的矛盾。

      內容

      結論

      對此,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

      沒什麼東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換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很少的東西就可以換到水。相反,鑽石沒有什麼用處,但可以用它換來大量的貨品。

      鑽石與水的悖論,即是中國俗諺中的:物以稀為貴。

      用邊際效用來解釋

      水對生命來說是重要的,所以它應該具有很高的價值。另一方面,鑽石對生命來說是不重要的,所以人們應該認為它的價值比水低。但是,即使水能夠提供更多的效用,它還是比鑽石便宜得多。

      鑽石於人的用處確實遠不如水,所以,人們從水的消費中所得的總效用遠遠大於人們從鑽石的使用中所得的總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價格不是由商品的總效用而是由商品的邊際效用決定,即P=MU/λ。

      鑽石作為一種奢侈品,可以給人們帶來炫耀等效用,而且數量很少,所以增加一個單位的鑽石消費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很大,即鑽石邊際效用很大,消費者願意以較多的支出來購買。而水雖然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給人帶來極高的效用,但由於世界上水的數量很多,增加一個單位的水給人們增加的效用就很低了,即水的邊際效用很低,所以水的價格自然也就很低了。

      邊際理論解釋存在著問題,就是水的數量雖然很多,但如果取水的效率很低的沙漠,那麼水的價值一樣很高.就像太陽能,雖然在太陽旁邊,太陽能一定很多,但在地球上的人們取得太陽能的效率並不高,所以太陽能一樣值錢. 在沙漠裡如果可以發明大規模的取水裝置時,那裡的水一樣便宜了.所以決定價值的還是效率.以及決定效率的工具,勞力與資源

      按照中國經濟學家譚立東的解釋:

      就是水在一般地區豐富,攜帶水的工具,勞力也不大,公認一般是誰攜帶的就屬於誰的水(財產)。因此生產效率在一般地區認為很高。

      由於從原始社會開始,我們的產品,資源,勞力就開始用於交換,那時的產品,資源,很少,而且模仿也沒有專利限制並相對簡單,產品一段時間後將進入實用階段,不斷有新的資源,產品及其勞力的加入,但在其它已進入實用階段的產品可以對新產品給以一個自然的定價。所以我們的交換體系從遠古到現在一直有較穩定的物品定價體系,包括後於此出現的貨幣體系。

      ”水在一定的市場成為實用階段的產品後它的生產效率很高,它的定價必然很小。所以每一份水交換到的財富也很小。

      鑽石的光澤與晶瑩與一般人嚮往光明的審美一致。它是作為精神需求品的財富象徵意義出現的。由於它資源稀缺,本身生產效率無法提高,因此在其它生產效率越高的社會,它的物品定價越高,可以交換到財富也越多。

      產品實用階段指產品技術與工具已經廣為人知的階段。

      再不理解可以從這個例子理解。

      “拿生產大頭針與生產衣服來比,如果生產某種大頭針的企業資本生產效率對比手工生產為E=100000支/人而某種衣服的企業資本生產效率對比手工生產為E=10件/人。設如果兩者投入的資本相等,那麼兩者的物品定價比就為n =P1/P2 =100000/10=10000。也就是說在交易的市場上人們初步的對某種大頭針與某種衣服估價的物品定價比為10000。儘管在原始的狀態下人們的大頭針的生產效率是E=1支/人,衣服的生產效率是E=1件/人,大頭針提升的效率倍數大的多,但是在實用階段與你過去提高的生產效率沒有關係,那時應該賺的超額利潤,令生產者滿意的衡量係數只會在實驗,推廣,競爭階段產生。但從另一個方面講,如果別人都提高了資本生產效率而你沒有提高,那你在衡量係數變得不利的情況下就難以競爭與生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動時吃巧克力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