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fazf32109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透過能量流動、物質迴圈和資訊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透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擴充套件資料: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自然因素造成的失調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失調。自然因素1、生態系統內部的原因 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由綠色植物從外界環境把太Sunny和可溶態營養吸納到體內,透過物質迴圈和能量轉換過程不僅使可溶態養分積聚在土壤表層,而且還把部分能量以有機質的形態貯存於土壤中,從而不斷地改造土壤環境。而改造後的環境為生物群落的演替準備了條件,生態群落的不斷演替,實質上就是不斷地打破舊的生態平衡。可見,物質和能量在表土中的積累,其本質就是對原平衡的破壞。生物群落的演替可以是正向演替,也可以是逆行、退化演替。如果是逆行演替,則是打破原來的生態平衡後建立更低一級的生態平衡而已,本身意味著穩態的削弱。2、生態系統外部的原因 由於自然因素如火山爆發、颱風、地震、海嘯、暴風雨、洪水、泥石流、大氣環流變遷等,可能造成區域性或大區域的環境系統或生物系統的破壞或毀滅,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或崩潰。如果自然災害是偶發性的,或者是短暫的,尤其是在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災變後靠生物系統的自我恢復、發展,即使是從最低階的生態演替階段開始,經過相當長時期的繁衍生息,還是可以恢復到破壞前的狀態的。如果自然災害持續時間較長,而自然環境又比較惡劣,則可能造成自然生態系統的徹底毀滅,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如沙漠和荒漠的形成)。然而綜觀全域性,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生態平衡的破壞,多數是區域性的、短暫的、偶發的,常常是可以恢復的。人為因素1、人與自然策略的不一致 人類對於自然,一個共同的目標是“最大限度的獲取”。所以砍光森林,開墾草原,圍湖造田,亂捕濫獵,竭澤而漁等,從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態失調。自然生態系統在長期發展進化中,則是不斷積累能量以消除增加的熵,來維持系統自身的平衡和穩定,這種最大限度的保護策略,卻經受不住人類的衝擊,人類給以各種生態系統極大的影響,超越了它們的生態閾限,最終導致系統的崩潰。2、濫用資源 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自然生態平衡的物質基礎。長期以來,人們對資源有兩點錯誤認識:一是認為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二是認為自然資源可以無條件更新。應該說,地球上蘊藏的資源的確是豐富的,但不是無限的;大部分資源被人類利用是有條件的,即使是可更新的資源也有更新的條件,更何況許多資源,消失了就不會再有,如生物物種。人類最大限度地生產的策略自然會導致掠奪性地開發和經營,已經富有的想更加富有,貧窮的要填飽肚子,於是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共同地向大自然掠奪。導致地球上各種寶貴的資源加速耗竭,森林、草原面積的減少,不但使許多生物物種滅絕,而且直接影響到氣候環境和水土流失。礦產的不當開採不但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汙染了環境。對資源的濫用,使得地球各類生態系統潛伏著危機。3、經濟與生態分離 人類有史以來,向大自然索取任何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因而傳統的經濟學和經濟體系中,自然界的服務不表現價值。也就是說是免費的,因而許多破壞珍貴自然資源的行為長期以來直至今天仍屢禁不止,如捕殺野生動物大象、犀牛、熊貓等,因為它們的角、牙、皮毛等可以獲得暴利,採集珍貴的野生藥材和植物更是一本萬利。這些掠奪性的行為投入少、產出高,走私、偷獵者們可獲得極高的經濟效益,但整個社會卻要為他們承受長遠的經濟和生態後果。大自然不但是人類的寶庫,還是垃圾場,許多工廠排放汙物,使自然界和整個社會成為容納汙染物的免費車間以獲取經濟效益,這種現象用生態經濟的概念叫“費用外攤”。這些現象都是個人經濟效益越好,社會生態效益卻越壞,是經濟與生態的分離而不是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僅是安全係數低?菲斯塔這樣的韓系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沒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