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哥講娛樂

    俗話說:“瓷看底,玉看皮。”就象人的面板一樣,玉皮殼是玉器所有裡外表象的連結和公開之地。每一年的歲月都會在玉皮殼上留下自然進化或老化的痕跡。雖然有的玉天生麗質,皮的質量很好,能抵抗老化留下的痕跡,而且一直保養的很好,很難看出歲月的痕跡。但大多數古玉還是會在玉里玉外的對比中分析出科學的玉皮殼的老化程度的。

    更重要的是玉皮殼上還可以分析出工的痕跡和沁紋的痕跡。因為工和沁紋都是在玉皮殼上進行的,所以不透過玉皮殼的工和沁紋或者與皮殼不符合的工和沁紋,都是要特別注意的。 玉皮殼的狀態分析還可以區分籽料上的老外殼——原璞玉皮和真沁之間的差別。這是鑑定老玉新工的很好的方法。

    玉皮殼還要分生坑皮殼和熟坑皮殼。 首先要從古人如何做玉的工序開始注意玉皮殼的形成。 根據目前的出土資料來看,古人做玉的第一道是開片造型。因為古人的工具原始,開片和造型的過程很慢長,所以就在開片造型的過程中開始了第一次打磨拋光工藝。開片造型和第一次打磨拋光工藝之後,就是用尖物刻出第一次草圖來。

    在第一次草圖的刻工中,又加入第二次拋光工藝。這道工序完成後,透過核可,就正式開始雕刻工藝。 正式的雕刻工藝耗時更久。在雕刻中,又形成了第三次拋光。之後,再透過核可,又開始第四次拋光——全面完成的拋光工藝。這中間還不包括小修小改時的小拋光。古人用雙手和獸皮來拋光的,所以在多次拋光過程中就形成了玉皮殼。

    可參考閱讀楊伯光先生的中國玉器大全上卷第227頁圖31。 從層次上看,古玉皮殼的底子是經過第一次拋光後形成的,在拋光的底子上開始雕刻,然後再拋光。因此古玉皮殼的層次分析是: 拋光-刻工-拋光。刻工在拋光的中間,也就是說,刻工在皮殼的中間層次。

    特別注意在刻工槽底、洞裡拐角處和角落裡都是這樣的,這是關鍵之點。 戰國到漢代的古玉皮殼的拋光最好看,估計是當時獸皮的工藝改進了,又加上多次拋光,故戰國到漢代玉器的光澤有玻璃光之美譽。 古玉開始時以短線拋光為主,這在紅山古玉皮殼中最明顯。宋元明清時期,因為拋光半機械化,出現了中線拋光工藝。

    所以在玉皮殼底子上玉表面就平整得多了,但玉皮殼就開始薄起來了。現在的新玉使用的是一次性大面積機械拋光,因此沒有皮殼可言。 包漿是人的汗跡留在玉表面而形成的,這在開片成型時就開始有了。古人開片成型化去幾月幾年,這之中天天搓摸玉的表面,汗水留在玉上,包漿就越來越厚。

    古玉出土後,收藏者把玩盤摸,玉表上又開始留下盤摸時的汗跡,包漿就更厚更潤了。幾乎所有古物上都有包漿的痕跡。 玉皮殼的桔皮紋有兩種:一是拋光時所留下的痕跡;另一種是自然老化的痕跡。古玉皮殼上,這兩種桔皮紋有時同時存在,有時只有一種。 古玉入土後,形成生坑皮殼。

    生坑皮殼的表象是 侵蝕痕跡和玉色的老化沁化。侵蝕痕跡有蝕咬坑、沙咬坑、土咬坑等。特別在酸鹼土壤和空氣環境裡。玉色的變化有整體玉色老化和部分玉色變色,這就是沁。 沁的含義是土裡的或空氣裡的或水裡的元素透過皮殼進入玉里而產生的成分變化,進而產生了色變——沁紋。

    有咎裂處是最容易沁化而形成沁裂紋,這在玉皮殼上最先起變化。因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玉皮殼上會表現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的結果是出現縮斑縮紋。 古玉皮殼上的侵蝕痕跡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是長時間的變化,形態自然,表裡相成,可以清晰的看到它變化的來龍去脈,所有的變化也有根有據。

    最重要的是注意刻工,都是沉在老化沁化之下、皮殼之中。 如果玉皮殼老化了,而玉里肉顯新,或者玉里肉色老而玉皮殼不老,都是要注意的。 古玉出土後,幾經把玩,形成熟坑皮殼。把玩過程中,磨去了很多原來的工和拋光痕跡。 現在普通仿品,只經過一次性大拋光,所以工底和角落裡顯得乾澀,儘管有的用泥掩蓋作舊,然而泥一洗去新工就原形畢露。

    精仿品也用多次拋光,但終究急工好利,光薄色嗆,不可能如古人一樣的幾年的慢工細活,而且很難形成刻工在皮殼中間的工藝。 現代的仿假皮殼工藝是使用一次或多次酸殺、鹼殺、石灰殺、硝殺、高壓悶煮染、熱拈處理、噴沙加熱處理等等。最新的是仿桔皮紋、仿象皮紋和仿皮疹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85年3月8日申時出生的生辰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