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是“觀”不是“關”此句出自:「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孟浩然 帶雪梅初暖,含煙柳尚青。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 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迷心應覺悟,客思未遑寧。無我:我為“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但人身是五蘊之假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因緣生,也無常一之我體,故無人我,無法我。 首聯以工穩的對仗將優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寫的淋漓盡致。精確的描寫使“雪梅”“煙柳”頓現眼前。頷聯“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點明遊詩主題。同時也以梵行猶如童子,深的法王經旨來表示對惠上人的讚歎。頸聯寫出詩人參偈聽經得感受。領會了佛理,就知道了“無我”的妙義。《止觀》卷七雲:“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肢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透過“析空觀”離開對五蘊所合之“我”的執著,自然對有形的物質之軀產生厭離心。經此一番領會觀察,詩人表達了對覺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難平,而顯出淡淡的尷尬愁緒。雖然不能全然離塵入佛,但還是清晰表明了詩人對清淨佛門的嚮往之情。大雪過後,冬日高懸,梅花帶暖,含煙柳樹,初綻嫩芽。我陪同姚使君去拜訪惠上人,參悟佛 法,玲聽上人講經。一旦對佛理融會貫通,頓悟自我本非實有,乃是因緣而成的假有,假有即性空,觀照空理,厭棄假有幻形,因有則悟空。破除迷誤,洗滌塵心,覺悟真諦。本當遁世入山,皈依佛門,但又客思翻湧,不逞安寧。反映了作者身處塵世,未獲解脫,又心向佛國的惆悵之情。詩中的“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兩句,表述了詩人對般若中道觀在有無關係上的深刻理解,已達到對主、客體同時否定的境界。此詩談佛說禪,不忘般若旨趣,是孟浩然別具風格的述理佛詩。
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是“觀”不是“關”此句出自:「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孟浩然 帶雪梅初暖,含煙柳尚青。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 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迷心應覺悟,客思未遑寧。無我:我為“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但人身是五蘊之假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因緣生,也無常一之我體,故無人我,無法我。 首聯以工穩的對仗將優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寫的淋漓盡致。精確的描寫使“雪梅”“煙柳”頓現眼前。頷聯“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點明遊詩主題。同時也以梵行猶如童子,深的法王經旨來表示對惠上人的讚歎。頸聯寫出詩人參偈聽經得感受。領會了佛理,就知道了“無我”的妙義。《止觀》卷七雲:“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肢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透過“析空觀”離開對五蘊所合之“我”的執著,自然對有形的物質之軀產生厭離心。經此一番領會觀察,詩人表達了對覺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難平,而顯出淡淡的尷尬愁緒。雖然不能全然離塵入佛,但還是清晰表明了詩人對清淨佛門的嚮往之情。大雪過後,冬日高懸,梅花帶暖,含煙柳樹,初綻嫩芽。我陪同姚使君去拜訪惠上人,參悟佛 法,玲聽上人講經。一旦對佛理融會貫通,頓悟自我本非實有,乃是因緣而成的假有,假有即性空,觀照空理,厭棄假有幻形,因有則悟空。破除迷誤,洗滌塵心,覺悟真諦。本當遁世入山,皈依佛門,但又客思翻湧,不逞安寧。反映了作者身處塵世,未獲解脫,又心向佛國的惆悵之情。詩中的“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兩句,表述了詩人對般若中道觀在有無關係上的深刻理解,已達到對主、客體同時否定的境界。此詩談佛說禪,不忘般若旨趣,是孟浩然別具風格的述理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