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達十倍百倍的機械也不使用;使人民愛惜生命,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和車,卻沒有地方要乘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陳列它。使人民再用結繩的方法來記事。使人民對他們的吃食感到香甜,對他們的穿戴感到漂亮,對他們的住宅感到安適,對他們的習俗感到滿意。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來。以往學者對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評價,明顯地帶有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往往簡單地以唯心、唯物進行界定,得出“小國寡民”的思想是與當時的歷史任務背道而馳的……小國寡民的實質,反映了沒落的貴族階級知識分子在社會經濟發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極退縮的心情”這樣的結論。這樣的論點無需進行太多的辯駁,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與機械。(高定彝曾對這一點進行了批駁。參見高定彝:《老子道德經研究》,第424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但是關於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內涵,卻仍需要作較為深入地探討與分析。 首先,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並不是要復古或倒退,他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在追求一種淳樸的民風。正如馮振甫所云:“老氏稱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莫動干戈而已。這樣,才能遂其所求,至於‘大順’。若謂在求返於‘小國寡民’之世,又豈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國寡民之世,是風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動干戈。人類社會發展進入文明社會,在社會生產大發展的同時,不斷的戰爭,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類的貪慾、殘忍與欺詐等醜惡面也日益滋長。正如老子自己所說的那樣:“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而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對於這一點,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曾引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說明:“氏族社會長期延續於正式的階級社會之前,它確乎有為階級社會所喪失掉的許多人類的優良制度和個體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的制度:沒有軍隊與戰爭,沒有貴族和國王,社會有條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這雖然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但卻是一種美好的嚮往,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良性的設計。 其次,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正是與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相表裡的。老子以他的道論為出發點,引申到他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國寡民”的理想,其理論渾然成一整體。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他不主張透過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來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認為要儘量減少擾民,來達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為老子相信天下萬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預。此外“有為”(如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只會使智巧的人從中造事,這是禍亂的根源。而且過多和反覆不定的政令只會使人民疲於應付,無法按照其本來的規律生活,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張“小國寡民”,反對權力的集中和“有為”。 再次,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使人們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對於這一句,各家的註解有所差別,但結合“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節進行仔細推敲,就會發現老子這句話的重點放在這樣一層意思上:使人民安於所處,樂於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適意,知足常樂,不求變化。因為民風能保持一種淳樸的狀態,人們安於現有的條件和生活環境,就會達到一種無慾無求的境界,沒有過多的追求,也就不會有機巧與智謀,不會有人與人之間的爭鬥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於是“有舟輿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樣,社會自然安定,易於治理。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達十倍百倍的機械也不使用;使人民愛惜生命,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和車,卻沒有地方要乘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陳列它。使人民再用結繩的方法來記事。使人民對他們的吃食感到香甜,對他們的穿戴感到漂亮,對他們的住宅感到安適,對他們的習俗感到滿意。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來。以往學者對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評價,明顯地帶有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往往簡單地以唯心、唯物進行界定,得出“小國寡民”的思想是與當時的歷史任務背道而馳的……小國寡民的實質,反映了沒落的貴族階級知識分子在社會經濟發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極退縮的心情”這樣的結論。這樣的論點無需進行太多的辯駁,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與機械。(高定彝曾對這一點進行了批駁。參見高定彝:《老子道德經研究》,第424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但是關於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內涵,卻仍需要作較為深入地探討與分析。 首先,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並不是要復古或倒退,他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在追求一種淳樸的民風。正如馮振甫所云:“老氏稱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莫動干戈而已。這樣,才能遂其所求,至於‘大順’。若謂在求返於‘小國寡民’之世,又豈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國寡民之世,是風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動干戈。人類社會發展進入文明社會,在社會生產大發展的同時,不斷的戰爭,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類的貪慾、殘忍與欺詐等醜惡面也日益滋長。正如老子自己所說的那樣:“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而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對於這一點,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曾引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說明:“氏族社會長期延續於正式的階級社會之前,它確乎有為階級社會所喪失掉的許多人類的優良制度和個體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的制度:沒有軍隊與戰爭,沒有貴族和國王,社會有條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這雖然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但卻是一種美好的嚮往,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良性的設計。 其次,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正是與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相表裡的。老子以他的道論為出發點,引申到他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國寡民”的理想,其理論渾然成一整體。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他不主張透過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來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認為要儘量減少擾民,來達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為老子相信天下萬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預。此外“有為”(如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只會使智巧的人從中造事,這是禍亂的根源。而且過多和反覆不定的政令只會使人民疲於應付,無法按照其本來的規律生活,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張“小國寡民”,反對權力的集中和“有為”。 再次,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使人們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對於這一句,各家的註解有所差別,但結合“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節進行仔細推敲,就會發現老子這句話的重點放在這樣一層意思上:使人民安於所處,樂於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適意,知足常樂,不求變化。因為民風能保持一種淳樸的狀態,人們安於現有的條件和生活環境,就會達到一種無慾無求的境界,沒有過多的追求,也就不會有機巧與智謀,不會有人與人之間的爭鬥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於是“有舟輿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樣,社會自然安定,易於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