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26722064098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甚至我們有理由相信還將感動著無數的下一代讀者。千古文章無非是陳情論理。可是為什麼《背影》竟能如此動人情懷?除了父親愛子的拳拳深情外,除了對“背影”作了筆酣墨暢的細緻描繪外,還與“我”的情感渲染不無關係。下面就文中“我”的四次流淚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第一次流淚:“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傷心的眼淚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覺悲從中來。滿院狼藉,一片衰敗,父親賦閒,更是增添一份傷感。這次的眼淚表達了作者對祖母的思念、對家境衰落的感傷。同時,也為全文奠定了一種悲涼的基調,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也為後文中,父親不顧生活的窘迫,忍著喪母之痛,執意送兒子作了鋪墊。

      第二次流淚:“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現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感動的眼淚

      喪母的悲痛、生存的危機、負債的壓力,使年邁的父親陷入了困境。可是兒子還在上大學,不僅不能分擔生活的壓力,還要人供養。家庭所有的重擔都落在了年邁的父親一個人身上。謀事對父親來說是多麼重要!在謀事和為兒子送行之間,父親經過再三躊躇之後,還是決定親自送“我”。在父親的眼裡再也沒有什麼比兒子更重要的了!

      送“我”上車後,父親本可以安心離開,可是細心的父親擔心兒子旅途口渴,提出要到鐵道那邊的月臺買幾個橘子。他拒絕了年輕力壯的兒子去買橘子的請求,執意自己前去。也許這樣,他覺得更能盡到父親的責任,更能表達對兒子的關愛。老父蹣跚、艱難的買橘子的背影,讓“我”體會到了父愛的滋味;老父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和“我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刺激“我”的良知。這一切怎能不讓人感動得潸然淚下,買橘子的背影成了父愛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三次流淚:“等他的背影混入到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離別的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讀懂了父親深情厚意的兒子,更不忍與老父辭別,更何況此時的父親已經老態龍鍾,他為了這個家庭耗盡了自己的心血,甚至在退休之後還不得不出外謀生。此時的“我”可謂是百感交集:既有離別的不忍,也有為老父頹唐背影的悲哀,更有自己不能為老父排憂解難的自責!

      第四次流淚:“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思念的淚

      事隔八年,父親艱難買橘子的背影始終刻在了“我”心靈的深處。它成了父親愛“我”的最強有力的見證。八年後,父親在給“我”的來信中說起“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到此處,“我”不覺悲從中來,回想起父親的一生,少年做了許多大事,不想老境如此頹唐。而作為兒子,尤其是長子,不能幫助父親分擔家庭的重擔,內心無比愧疚。當然更多的是想到父親對“我”的種種的好,其中最難忘就是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想到這裡,“我”不禁淚溼滿襟,油然而生對父親的思念!

      《背影》就這樣,從一個兒子的角度,不僅細緻地刻畫了父親舔犢形象,而且細膩地描繪出了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和感動之情。自然,這篇文章就比那種單純描寫父愛的文章更真實、更感人。

      每一個讀者都是一個子女,我們在讀了這篇文章後,可能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和作者進行對比:捫心自問,我們怎麼就沒有發現生活中父母愛我們的這些細節?我們為什麼會漠然地把父母的這些關愛當作他們的責任、當成我們的權利?我們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現並珍愛父母的這些愛的細節?難道非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撕心裂肺的時候嗎?

      的確,讀了這篇文章,我感覺到:“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動了,心靈淨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後,尿酸會下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