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明明面板科醫生

    答:容易引起食物過敏的食物以豆科果實為首位,其次象牛奶、雞蛋、魚、蝦、貝類、小麥、蕎麥、香菇、蘑菇、獼猴桃、芒果、桃子等食品也容易引起過敏。病人可以根據食品的過敏性找出對自己過敏的食物,採取針對性避食,以避免食物過敏的發生。

  • 2 # 瑞庚臺醫健康管理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檢查,但有時候就算器官沒問題,身上的小毛病還是很多,像是許多人有睡不飽、總是很累,或是脹氣、便秘、消化不良、腹瀉、頻放臭屁等問題。醫師指出,這些問題是出在「慢性過敏」,而根據最新的統計,過去最常引起臺灣人過敏的是牛奶已經不再榜單前幾名,取而代之的則是「雞蛋」。

    找不出原因的不舒服,常是慢性過敏惹的禍

    臺灣聯安診所健檢資料庫中分析發現,大約有8成受檢者腸胃鏡器官檢查無太大異常,但卻深受諸如脹氣、便秘、消化不良、腹瀉、頻放臭屁等功能健康失衡所苦,雖不到疾病的程度,但功能明顯失衡。長期下來不僅對生活造成困擾,背後更隱藏諸如腸漏症、腸躁症等疾病。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腸胃功能失衡可能與長時間吃入慢性過敏原的食物有關。長期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使腸道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的惡性迴圈,連帶影響面板、呼吸、神經等系統。

    因為目前過敏原滲漏還是比較新的觀念,所以還沒有針對滲漏的解決辦法,但是我們可以避免食用會導致過敏的食物,讓自己別落入這項惡性迴圈中。」鄭乃源表示。

    雞蛋成為華人最容易過敏食物

    聯安診所統計2019年1,282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資料,釋出華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後續依序為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以及綠豆

    鄭乃源分析,蛋白及蛋黃位居華人慢性食物過敏原前兩名,其原因來自於蛋的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未細嚼慢嚥或腸道微菌體不健全,易造成蛋白質分子消化不完全,經由腸道黏膜間隙,滲入腸道組織,引發過敏連鎖反應。

    坊間含蛋製品的食物相當普遍,如華人愛吃的布丁、蛋糕、餅乾、冰淇淋、舒芙蕾等,都是隱藏的衍生食物;近年來健身風氣盛行,一顆蛋等於一份蛋白質,取得又便利,是許多健身人士的蛋白質攝取首選,這些都大幅增加了華人的接觸頻率,也可能因此提升了食物過敏的機率。

    打敗過敏體質,醫師建議2關鍵

    一、煮熟後再吃

    鄭乃源指出,大部分的過敏原都是蛋白質,加熱是降低過敏的好方式,因為會破壞蛋白質結構,可以讓消化比較好一些。

    二、降低體內抗體後再吃

    鄭乃源建議,想要了解自己的過敏體質,可以透過「抽血」檢測,瞭解自身有哪些過敏原。「會過敏代表身體對這些食物具有抗體,最好暫時不要食用。」

    他解釋,過敏檢測分可以分為輕微、中度、重度過敏,如果是中度過敏,建議 3 個月別吃這類食品,如果是重度則建議 6 個月。等時間過了之後,可以少量嘗試食用,因為身體久未吃這類食物,抗體降低,可能過敏的問題就改善了。

    以華人最常過敏的雞蛋為例,像是雞胸肉、魚肉、藜麥、堅果等食物,都跟雞蛋一樣屬於高蛋白的食物,如果要避免吃雞蛋,可以先用這些食物替代。

    過敏是會變動的!飲食多樣化、多吃膳食纖維是關鍵 最後,鄭乃源指出,過敏時常跟體內的腸道菌有關係,而腸道菌是會變化的,所以過敏的體質也會改變。他呼籲,要追求健康,應該跳脫找疾病、找腫瘤的思想,這是比較傳統的觀點。還需要找出自己的過敏原,顧好功能性的健康。

    他建議,在平常的飲食部分,最好少量、多樣化,必須強調的是,腸道微生物也要吃飯,要吃各式各樣的纖維,尤其是膳食纖維。

    多吃膳食纖維、飲食多樣化比吃益生菌還有用,因為食用進去的益生菌沒辦法固定繁殖,沒吃就沒了,養成良好的腸道環境,才是克服過敏的根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情表》和詩經中的《蓼莪》結合賞析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