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67424658605

    其實男人的性格變化到穩定,發生在30-32歲,你會發現有些男人過了這個年齡之後,會有讓你想像不到的變化,甚至就像換了一個人。

    你應該聽過“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這句話摘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故事的主角也就是他——呂蒙呂子明。

    呂蒙的生卒是公元178年-公元220年,享年42歲。年輕的時候呂蒙跟著姐夫鄧當在外打仗,是一個十分衝的性格,殺敵無比勇猛,簡直是玩了命的,也是屢立戰功。後來姐夫鄧當戰死,就有人在後面嚼舌頭,說呂蒙沒什麼能力,還當面羞辱他,結果呂蒙當場就把人給劈了。幸好孫策十分賞識呂蒙,再加元老張昭也非常喜歡這孩子大庭廣眾下還推薦他,所以他被輕罰之後還委以重任了。這些故事發生在220年之前,193年之後,因為呂蒙首戰是在15、6歲的時候,而孫策是公元200年掛的。可見,15-22歲之間,呂蒙是一個不要命的傢伙,肯拼但十分衝動,有才卻沒什麼氣度。

    孫策掛了以後孫權上位,想把部隊做一次合併,讓發揮不了作用的小部隊合併到一起,呂蒙覺得如果自己和別人合併,就很難出頭了,所以就想辦法給自己的小弟們做了整齊的軍裝,加緊了操練。後來孫權閱兵的時候,發現呂蒙的部隊“陳列赫然,兵人練習”,認為他治軍有方,不僅沒把他合併,還給他增了兵。之後的幾次重要戰役裡,呂蒙都立了不小的功績,而呂蒙的風格是身先士卒,不僅喜歡衝殺在前,還是用武力評定一切。直到公元208年有一天,孫權召見呂蒙,說“你除了寫自己的名字,還寫不利索,其他字都不會寫,如何委以重任?”孫權要求呂蒙讀書,這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呂蒙一直是一個哇哇叫的將軍,很多文官其實並不喜歡呂蒙,覺得這人不好相處。而呂蒙當時也的確被人叫做“吳下阿蒙”,這個詞在今天就是用來嘲笑那些讀書少、缺少文化還有點脾氣不好的人的。公元208年,呂蒙差不多30歲,但可見這時候他還沒有開始改變,只是官做大了點,功勞高了點,性格、學識依然很不好。

    公元210年,魯肅接任都督,路過陸口,按道理他應該去見一見守將呂蒙。但是魯肅當時心裡是有想法的,首先呂蒙是窮小子出身,書讀得不多;而魯肅不僅家境好,讀書也多,認為跟呂蒙聊不到一起,一個讀書人和一個哇哇叫的將軍能聊什麼呢?而且魯肅和其他文官一樣,其實是有點瞧不起呂蒙的,只是不會說出來而已。但是手下人強力推薦,說呂蒙現在和他認識的已經不是一個人了,所以應該去看看。呂蒙一想手下都這麼強力推薦了,那就去見見吧。讓魯肅沒想到的是,他見到的呂蒙,不僅不像其他武將一樣粗獷,還彬彬有禮,行禮、讓出上座、心平氣和的跟自己談論見解、韜略,還能跟自己分析形勢的利弊,以及當下面對強敵關羽的策略,魯肅聽完之後大驚——這根本不是一個哇哇叫的將軍啊,這分明是我家都督周瑜又活過來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這就是魯肅那時候對呂蒙的評價,之後魯肅病故,臨死前強力推薦孫權把都督之位傳給了呂蒙。魯肅見到呂蒙,並提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時候,呂蒙32歲,這時候的呂蒙也讀過不少兵書戰冊了,性格也發生了驟變。

    呂蒙的性格轉變,放到今天來看,其實也很正常。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會有這麼幾個,小男生的年齡裡,是有稍微突出一點的地方,比如籃球打得好,某個學科成績好,傲的不要不要,容不得別人說自己一點不好。

    工作以後呢,能力突出,業務能力強(也往往是因為機緣巧合給了他舞臺),且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或者說是一些歪理),但是性格里少不了傲氣和衝勁,這個衝勁不是向前衝的衝,而是沖人的衝勁,就是你說點啥,但凡不和他心意,他就要跟你抬槓,要噴你,知道自己覺得爽,不管道理對不對,他先噴得自己爽了最重要。所以,為什麼真正的槓精,和喜歡輕易給意見不同的人掛上“槓精”牌子的人都是青年階段的男生呢?這也跟雄性荷爾蒙有些關係。

    但是到了一個年齡之後(通常範圍是28歲-32歲),離開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天再相遇,你發現這個人不是這個人了,他還是他,但是面前的他,性格什麼的都跟之前完全不同了,從一個高傲的人,變成了一個謙遜的人了;開口說話也不是強詞奪理、用嗓門代替道理了,而是語氣恭敬地跟你討論學識了。整個感覺是從跟一個隨時爆炸的炸彈吵架,變成了和一個學者探討哲理了。

    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男人到這個時候都會變化的,如果變了,那就變了;如果沒變,他就再也不會變了。雖說我也覺得,需要經歷點事情才會變化,但是經歷事情只是一個輔助,性格的成熟才是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視劇《芝麻胡同》裡面林翠青後來的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