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心向善68285658

    美國和中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度,兩個性格迥異的民族。民族文化、民族歷史、民族信仰、民族性格、政治制度、思想理念、風土人情等等,有著太多的不相同。這些一個一個的不相同,決定了相互之間的不甚瞭解,更是無從理解。從我們的角度,用我們的思維,用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去看待、品評、解讀、詮釋美華人的思維與行事邏輯,自然是霧裡看花看不懂了。同理,美華人看我們,同樣讀不懂,猜不透,也會一個勁地皺眉搖頭。

  • 2 # 櫻桃番茄GO

    深入美國社會和家庭,觀察、交流、體會之後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差異。原來對美國的一些誤解也隨之消除。美國的一些夫妻結婚後還會各自花各自的錢甚至吃飯都AA,美國的餐廳從來沒有可以share的菜品,美國的父母18歲以後就不再給孩子錢關係也逐漸稀疏……美華人的邏輯和華人似乎不太一樣。

    1)美華人的分享和華人不一樣。

    不止一次在美國餐廳看到,一家子美華人各自點餐,吃的時候只吃自己盤子裡的,一點不去嘗家人的菜,因為美國的菜量通常很大,最後往往每個人都剩下食物,他們一般選擇打包帶走或者就直接浪費了。如果是華人則一般會share各自的菜,或者像4個人點3份菜避免浪費。有一次在一家披薩店,看到一家五口美華人,三個孩子每人要了一個kid‘’s size的披薩(kid‘s size價效比明顯不高),然後兩個大人每人一個normal size,最後每人差不多剩了兩塊,也沒有去嘗其他人的。從小培養起來的這樣的飲食習慣對美華人的思維觀念也產生了影響。舉個例子,如果一個美華人正在吃一份很美味的菜,他想分享給你,他會再花錢點一份給你,而華人一般會分一些他的給你。不僅食物,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對照。

    2)價效比見鬼去吧,我喜歡最重要

    第一次聽說美華人去超市是不看price tag的,我是不信的,難道土豪到這種程度麼?可是越來越發現,身邊大部分的美華人真的是這樣。我曾經問過一個美華人,你在超市買的這些蔬菜大概多少錢,他很自然的說,“我不知道”。我問他你結賬的時候沒看下賬單麼,他說“沒有啊,為什麼要看,反正我們需要嘛,Does it make any differences?”。

    很多美國海邊城市的富裕家庭買遊艇、買飛機,買超級奢華的房車,甚至有自己的天文望遠鏡(這個人業餘喜歡天文,還自己發現並命名了一個星星,超級酷的!),然而這些東西如果談及價效比,都是很不值的,因為買價和後續保養都很貴,又不常用,遠遠沒有租來的划算,可是美華人不算這些,只要我高興就好了嘛。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很多高收入家庭卻也負債累累的原因。2016年,美國家庭平均收入$56,352,家庭平均花銷$51,100。中國家庭的儲蓄率卻高達50%。很多華人以為白人都很有錢,然而真相是,大部分的白人花錢時“很有錢”,看銀行存款卻“很貧窮”。

    3)我們是“朋友”

    初來美國,第一印象是這裡的人很友善,見面陌生人也會對你笑笑,溫暖地打個招呼,問問你最近好不好。這是在中國很少有過的事情。有個白人朋友問過我,“你們華人不喜歡笑的麼?我在中國對陌生人笑和他們打招呼,他們都很冷漠。”是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行色匆匆,在自己的周圍建立起一層壁壘,潛意識裡擔心被騙被浪費時間,我們對人總是先防守再接納,既然是陌生人你得給我理由信任你,給我理由讓你成為我的朋友呀。美華人的思維則是相反,他們總是首先選擇相信選擇友好,除非你給他們理由讓他們不信任。

    在華人的觀念裡,家人朋友是首位的,試想你的家人或者最好的朋友遇到財務困難,一下子竟然要流落街頭,你會不會多多少少援助他一下,幫助他度過難關,難道真的忍心讓他睡在大街上不聞不問?初到美國,看到到處都有流落街頭的homeless讓我心中很難受,也很不理解,他們的父母兄妹朋友對他們的遭遇不理不睬,或者乾脆斷絕關係,任憑他們自生自滅了。美華人可以捐款給非洲的貧困孩子,艾滋病人,可以捐款給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對自己身邊的人好像就沒有那麼慷慨了。我們是“朋友”,但別找我辦事兒,別找我借錢,我們不是中國式的朋友。

    認識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之後,深深地有了一個體會,雖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我們彼此的身上都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讓我們看起來如此不同,但是隻是不同,並無對錯。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包容和學習。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上有哪些好玩的體育運動類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