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歷往事
-
2 # 華夏問長安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多年征戰互相不能取勝的情況下,簽訂的和平條約。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維持了宋遼之間長期的和平,對老百姓來講,是絕大的福音,他使邊區的人名能夠逐步恢復生產,享受和平,也使國家能夠致力於內部建設,而不用揹負戰爭的負擔。
2、北宋向遼每年交納歲幣,看似屈辱,但是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二,這對於北宋的經濟規模而言並不算沉重,相反遼國拿了歲幣的目的還是要向北宋購買商品,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貿易和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
3、盟約的簽訂使北宋收回煙雲十六州的夢想徹底化為泡影,這是一個絕大的隱患,北宋的北部邊防依然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這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4、盟約簽訂後北宋享受了長期和平,使北宋上下放鬆了軍事鬥爭準備,導致武備廢弛,這也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
這裡不得不說,北宋是中國封建時代經濟最為發達的朝代,百姓生活也是過得最好的時期。只可惜,國家在紙醉金迷中不思進取,最終被異族攻滅!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先說一下發生的背景
自從雍熙北伐慘敗後,宋朝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相反,遼國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尤其是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之後,北宋失去了北邊的屏障。特別是失去了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之後,遼國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所以,宋遼在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戰爭長達25年。由於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遼國本部地區發達。因此遼國對這一地區的重要性非常的重視,他們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為南京,改皇都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為東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應的許多官職,視為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對峙的北方。
而遼國,國內經過蕭太后的勵精圖治,國內逐漸穩定下來,奠定了發動戰爭的基礎。但是,雖然遼國在蕭太后執政期間,國力達到了頂峰,但北宋也處在國力鼎盛的一個狀態,特別是北宋的經濟收入,遠遠超過了遼國收入。因此,遼國也知道,入侵中原幾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遼國幾次南侵時曾與郭威、柴榮和趙匡胤等人交戰,並未取得什麼利益,因此,在對待南征的問題上,遼國還是十分謹慎的。
經過
《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率領20餘萬大軍深入宋境,攻打北宋。宋軍大將張環用伏弩在澶州城下殺了遼軍統軍蕭撻凜,遼軍士氣大損。加上遼軍背後又有宋將王超率領的10萬士兵坐鎮定州,蕭太后與遼聖宗害怕腹背受敵,提出了和議。和議的結果是互相罷兵,燕雲十六州依舊為遼國領土。
最終達成協議的內容: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特別是在在歲幣的問題上,遼國求和心切,也不敢獅子大開口,幾經討價還價,雙方達成了宋朝每年給契丹三十萬銀絹的數字。
從當時的環境來看,澶淵之盟的確保護了遼國與宋國雙方的利益。因為戰爭是把雙刃劍,遼國付出的是人口和馬匹的死亡,而宋國付出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口的損失,再加上當時雙方的國力是對等的,所以互相爭鬥下去也難以消滅對方,但是這種消耗只會讓漁翁得利。所以澶淵之盟在當時是一個很合理的條約,它平衡了雙方的關係,並且化解了戰爭的消耗,雖然是宋朝先低的頭,但是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得的效果。
另一方面,澶淵之盟其實並不是一個安全可靠的盟約,相反卻開啟了宋朝的亡國之路。原因非常的簡單,就是因為宋朝的盟約簽訂以後,它由原先的守內攘外居然直接過渡到了忘戰等死的地步。從這個盟約簽訂以後,宋朝的軍事越來越弱,宋朝的將軍們漠然視之,應驗了那句古話,忘戰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