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43769950533

    地球內部圈層由外向裡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與地幔的分介面為莫霍介面,地幔與地核的分介面為古登堡介面。

    1、地殼

    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2、莫霍面

    1910年莫霍洛維奇提出地球有內外層之分。他指的內外層就是我們所說的地幔和地殼。而地殼與地幔的分介面也就被稱之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增加明顯,彈性和密度隨深度逐漸增加,地幔物質密度、硬度大於地殼。此面以上物質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相似,密度約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質平均化學組成與橄欖岩相近,密度約3.1-3.3×10^3kg/m^3。莫霍面溫度為400-1000/℃

    3、地幔

    地幔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為4.59/cm3,積約佔地球體積的82.26%, 地幔的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球物質的總組成。地幔的橫向變化比較均勻,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以1000km激增帶為介面(雷波蒂面),進一步劃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個次一級圈層。

    4、古登堡介面

    古登堡介面,又名古騰堡介面。根據地震波波速變化而劃分,是地幔與地核的分介面。地震波傳播時,除了在地球內部深度約33千米處波速有一個顯著的變化(此處稱為莫霍介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線)之外,在深度約為2900千米處,地震波傳播狀態也會發生明顯的改變,此處便被稱為古登堡介面。地幔位於莫霍介面與古登堡介面之間。

    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橫波,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不能穿過此介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指縱波)曲線在此介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

    5、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姚迪目標征戰東京奧運,李盈瑩直指一流主攻,你覺得她們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