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如蜜語

    1、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透過自己的妻子、奴僕、有求於己的客人,對自己的讚美之詞,領悟到,齊王被人讚美而受到的矇蔽,於是入宮勸諫。最後,齊王知錯就改,成為強國眾多小國,聞之臣服。

    2,魏徵直諫唐太宗: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3、觸龍說趙太后:

    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王位,因為年紀輕,故由太后執政。趙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當時的趙國,雖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輔佐,但國勢已大不如前。

    而秦國看到趙國正在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孝成王又年少無知,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派遣兵將“急攻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係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提出趙國必須派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候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後據理以對,道出“苟無歲,何有民?尚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這篇文章中,她溺愛少子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簡直到了蠻橫不講理的地步,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才引出了觸龍說趙太后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還陛下笏勸諫:

    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績、于志寧、褚遂良入內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中宮,上意既決,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殺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於草茅,無汗馬之勞,致位至此,且受顧託,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績稱疾不入。

    無忌等至內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后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后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

    上不悅而罷。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當死!”因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裡。”上大怒,命引出。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5、諫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鑑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藝興在綜藝節目中被閉麥了,如果你是張藝興,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