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題記。
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譯文: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
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
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捱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隻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閒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二、賞析
在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中,至情化身的杜麗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現出“生而有情,因情成夢”的生命存在狀態,這種深厚、真摯而堅定的情感,使杜麗娘的形象綻放出思想解放與生命自由的人性主義光輝。
自幼在嚴苛管教與約束中成長的杜麗娘,雖然鮮少與外界接觸,但來自書籍中男女相戀的故事,仍然使杜麗娘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愛情這一自然情感而萌動春心。由此可見,封建禮教統治下的封閉式教育,妄圖壓制摧殘人的天然慾望的目標,在人性光輝的照耀下是很難達成的。
《牡丹亭還魂記》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以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釋義: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題記。
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譯文: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
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
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捱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隻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閒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二、賞析
在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中,至情化身的杜麗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現出“生而有情,因情成夢”的生命存在狀態,這種深厚、真摯而堅定的情感,使杜麗娘的形象綻放出思想解放與生命自由的人性主義光輝。
自幼在嚴苛管教與約束中成長的杜麗娘,雖然鮮少與外界接觸,但來自書籍中男女相戀的故事,仍然使杜麗娘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愛情這一自然情感而萌動春心。由此可見,封建禮教統治下的封閉式教育,妄圖壓制摧殘人的天然慾望的目標,在人性光輝的照耀下是很難達成的。
《牡丹亭還魂記》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以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