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城的起點是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止點是遼寧的鴨綠江畔。
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於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
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陝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
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向東經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終止於北韓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擴充套件資料
秦長城景觀: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橫穿固陽三個鄉鎮。它多半修築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就地取材。儲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城牆外側有5米高,內側有2米高;
頂寬2.8米,底寬3.1米,牆體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人們還可以看得出來,築長城的民工和駐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後幹砌在城上,每塊石片重的約有五、六十斤,輕的約有十餘斤,這樣幹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
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沖刷,長城石塊原來所用的青色、半黃色石料,現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
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這段秦長城順山勢上下。在城牆內側,每隔1000米設一座烽火臺。固陽段內共有烽火臺4座,也都以石塊幹砌而成,成為著名的烽隧遺址。
烽火臺多設在視野寬廣的山巔,與長城垂直距離。離烽火臺不遠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後留下的石牆圈遺蹟。這乃是駐兵的哨所。史料中記載的用木料泥土。
秦長城的起點是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止點是遼寧的鴨綠江畔。
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於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
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陝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
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向東經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終止於北韓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擴充套件資料
秦長城景觀: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橫穿固陽三個鄉鎮。它多半修築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就地取材。儲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城牆外側有5米高,內側有2米高;
頂寬2.8米,底寬3.1米,牆體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人們還可以看得出來,築長城的民工和駐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後幹砌在城上,每塊石片重的約有五、六十斤,輕的約有十餘斤,這樣幹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
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沖刷,長城石塊原來所用的青色、半黃色石料,現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
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這段秦長城順山勢上下。在城牆內側,每隔1000米設一座烽火臺。固陽段內共有烽火臺4座,也都以石塊幹砌而成,成為著名的烽隧遺址。
烽火臺多設在視野寬廣的山巔,與長城垂直距離。離烽火臺不遠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後留下的石牆圈遺蹟。這乃是駐兵的哨所。史料中記載的用木料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