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維·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山居所見秋山雨後黃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約是詩人隱居終南或輞川別墅時所作。詩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瓏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詩歌於詩情畫意當中寄託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 首聯整體著眼,大筆勾勒,交待季節,點明狀態,給人以身臨其境,神清氣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實實的幾個字,極易引發人們的聯想,山居環境的靜謐,新雨過後的清新,秋日天氣的颯爽,白日向晚的安寧,字裡行間瀰漫著一股清幽明潔之氣。“空山”是王維慣用的詞語,耐人尋味。此處絕無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禪宗所謂的空寂、虛無,結合全詩來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層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綠成蔭,遮掩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如王維《鹿柴》所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二是指此處遠離塵囂,人跡罕至,“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花源記》),有如世外桃源,遺世獨立,又如洞天福地,快樂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霽,萬物一新,銀輝四射,天地生輝,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潔淨,熠熠生輝的燦爛圖景;四指空而不虛,靜而不寂,活力無限,意趣萬千,因為山中有歡歌笑語,漁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見,雨後空山帶給人們的不是孤獨、寂寞,不是沉寂、死滅,而是生機活力,妙趣橫生。 頷聯小處著眼,工筆細描,動靜結合,光色輝映,營造出一個雅緻脫俗、明媚空靈的迷人世界。皓月當空,朗照萬物;蒼松如蓋,亭亭淨植;松葉如針,清翠欲滴;水珠點點,閃閃發光;樹影斑駁,月光輝映,灑下一地的星星點點,有如細碎銀子鋪滿山林,給人以如夢似幻,飄飄欲仙之感。落一“照”字,不同於“瀉”,朱自清《荷塘月色》寫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用“瀉”寫出了月光如水,靜謐朗照,柔媚生輝的特點。王維寫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備,狀態逼真,活現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閃爍不定,迷離恍惚的特點;也引導讀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華的恬靜光潔和明亮空靈。如果說第一句側重寫月下松林的幽美景緻的話,那麼,第二句就是寫月下溪流的活潑生機。你瞧:山泉流淌,淙淙作響;月映溪流,素潔如練;流水空明,清澈見底;溪流彎彎,活潑機靈。面對這一溪清幽潔明,空靈剔透的山泉,恨不得掬一水山月滋潤滄桑的面龐,擷一縷清音唱響心靈的浪花。著一“流”字,盡顯風流,頗有柳宗元《小石潭記》“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韻味,也引導人們去體味小溪或水石相激飛花濺玉的閃亮或穿林繞石琤琤琮琮的合鳴。王維一“流”,可謂意態橫生,妙趣無窮! 頸聯拓展一步,進到人事生活,而這種生活出現在山中黃昏這一特有的情境中,便顯現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寫姑娘:一群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浣衣歸來,結伴同行;她們嬉戲玩鬧,笑逐顏開,吵醒沉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靜的生機,銀鈴般的笑聲迴盪在空曠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寫漁人:幾艘小船滿載星輝,盡興而歸,滿眼荷葉紛紛倒向兩邊,掀翻了無數晶瑩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讓人心生羨慕,多麼想,搖一船沉甸甸的豐收喜悅來迎接又一個靜謐幽美的夜晚;多麼想,唱一池脆生生的漁舟小調去歡送又一個餘輝掩映的黃昏。姑娘也好,漁人也罷,詩人只聽見竹林中的喧鬧而不見其人,只見到蓮株的搖動而不見行舟,自可想見竹林蓮叢的茂密幽深,人們竟是裹在這樣一個鬱鬱蔥蔥的綠色世界裡,這是何等動人的景象啊!而且,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這個世外桃源的人們,勤勞純樸,心性高潔;安居樂業,幸福快樂;率性真誠,一派天然。難怪末聯詩人要由衷地傾吐出“王孫”可留的感嘆了。 尾聯巧用《楚辭•招隱士》之典,《招隱士》末句雲:“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孫出山入仕,王維反用其意,自成佳構,增無限趣味,“隨意春芳竭,王孫自可留。”春芳雖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樣美麗迷人,“王孫”自可不必離去了。貌似勸人,實則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汙濁而潔身自好;“山中”比塵世好,純潔空靈,可以遠離世俗庸碌而修養性情。詩人對山中生活的迷戀之情,躍然紙上。另外,從全詩所用意象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純潔空明;鬱郁青松,亭亭淨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卓卓清蓮,汙而不染;……凡此種種,在傳統詩文裡面,都是一些清閒雅緻,高潔不俗的意象,由此不難看出王維對理想生活的念念不忘之心。
唐·王維·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山居所見秋山雨後黃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約是詩人隱居終南或輞川別墅時所作。詩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瓏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詩歌於詩情畫意當中寄託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 首聯整體著眼,大筆勾勒,交待季節,點明狀態,給人以身臨其境,神清氣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實實的幾個字,極易引發人們的聯想,山居環境的靜謐,新雨過後的清新,秋日天氣的颯爽,白日向晚的安寧,字裡行間瀰漫著一股清幽明潔之氣。“空山”是王維慣用的詞語,耐人尋味。此處絕無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禪宗所謂的空寂、虛無,結合全詩來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層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綠成蔭,遮掩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如王維《鹿柴》所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二是指此處遠離塵囂,人跡罕至,“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花源記》),有如世外桃源,遺世獨立,又如洞天福地,快樂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霽,萬物一新,銀輝四射,天地生輝,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潔淨,熠熠生輝的燦爛圖景;四指空而不虛,靜而不寂,活力無限,意趣萬千,因為山中有歡歌笑語,漁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見,雨後空山帶給人們的不是孤獨、寂寞,不是沉寂、死滅,而是生機活力,妙趣橫生。 頷聯小處著眼,工筆細描,動靜結合,光色輝映,營造出一個雅緻脫俗、明媚空靈的迷人世界。皓月當空,朗照萬物;蒼松如蓋,亭亭淨植;松葉如針,清翠欲滴;水珠點點,閃閃發光;樹影斑駁,月光輝映,灑下一地的星星點點,有如細碎銀子鋪滿山林,給人以如夢似幻,飄飄欲仙之感。落一“照”字,不同於“瀉”,朱自清《荷塘月色》寫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用“瀉”寫出了月光如水,靜謐朗照,柔媚生輝的特點。王維寫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備,狀態逼真,活現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閃爍不定,迷離恍惚的特點;也引導讀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華的恬靜光潔和明亮空靈。如果說第一句側重寫月下松林的幽美景緻的話,那麼,第二句就是寫月下溪流的活潑生機。你瞧:山泉流淌,淙淙作響;月映溪流,素潔如練;流水空明,清澈見底;溪流彎彎,活潑機靈。面對這一溪清幽潔明,空靈剔透的山泉,恨不得掬一水山月滋潤滄桑的面龐,擷一縷清音唱響心靈的浪花。著一“流”字,盡顯風流,頗有柳宗元《小石潭記》“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韻味,也引導人們去體味小溪或水石相激飛花濺玉的閃亮或穿林繞石琤琤琮琮的合鳴。王維一“流”,可謂意態橫生,妙趣無窮! 頸聯拓展一步,進到人事生活,而這種生活出現在山中黃昏這一特有的情境中,便顯現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寫姑娘:一群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浣衣歸來,結伴同行;她們嬉戲玩鬧,笑逐顏開,吵醒沉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靜的生機,銀鈴般的笑聲迴盪在空曠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寫漁人:幾艘小船滿載星輝,盡興而歸,滿眼荷葉紛紛倒向兩邊,掀翻了無數晶瑩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讓人心生羨慕,多麼想,搖一船沉甸甸的豐收喜悅來迎接又一個靜謐幽美的夜晚;多麼想,唱一池脆生生的漁舟小調去歡送又一個餘輝掩映的黃昏。姑娘也好,漁人也罷,詩人只聽見竹林中的喧鬧而不見其人,只見到蓮株的搖動而不見行舟,自可想見竹林蓮叢的茂密幽深,人們竟是裹在這樣一個鬱鬱蔥蔥的綠色世界裡,這是何等動人的景象啊!而且,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這個世外桃源的人們,勤勞純樸,心性高潔;安居樂業,幸福快樂;率性真誠,一派天然。難怪末聯詩人要由衷地傾吐出“王孫”可留的感嘆了。 尾聯巧用《楚辭•招隱士》之典,《招隱士》末句雲:“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孫出山入仕,王維反用其意,自成佳構,增無限趣味,“隨意春芳竭,王孫自可留。”春芳雖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樣美麗迷人,“王孫”自可不必離去了。貌似勸人,實則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汙濁而潔身自好;“山中”比塵世好,純潔空靈,可以遠離世俗庸碌而修養性情。詩人對山中生活的迷戀之情,躍然紙上。另外,從全詩所用意象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純潔空明;鬱郁青松,亭亭淨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卓卓清蓮,汙而不染;……凡此種種,在傳統詩文裡面,都是一些清閒雅緻,高潔不俗的意象,由此不難看出王維對理想生活的念念不忘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