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任用管仲鮑叔牙等,革新政治,任用賢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建立了舉世聞名的霸業,但是桓公晚年任用豎刁,易牙,開方,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作亂與齊國假詔立君,造成齊國諸公子相互攻伐,造成齊國的霸業不在的事實。
易牙是個廚師。有一次,齊桓公吃膩了人間所有的美味,嘆聲說道:“什麼樣的美味我沒吃過,我都吃膩了,只有沒品嚐過人肉,不知人肉是什麼味道。”易牙二話沒說,回家後把自己兒子殺了,作為烹飪的材料,做了一頓乳子人肉餐給齊桓公品嚐。從此齊桓公認為易牙是個忠心愛君的臣子,因為他願意殺掉自己的兒子滿足君王的慾望,捨棄至親而服從君王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信賴嗎?
豎刁這個人為了討好桓公,自己動手閹割了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監。殘害自己的身體侍奉君王,從一個常人的角度講,人莫過於愛惜自己,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豎刁為了討好桓公可以閹割自己,這樣心狠手辣的人,一定是有所圖謀。這讓我想起日後的趙高。
開方是衛國國君的庶長子,齊衛之戰中衛國戰敗,開方入質於齊國,在齊國十五年得到了齊桓公的信任,在開方的母親去逝,齊衛不過是幾天的行程開方也沒有回衛國料理母親的喪事。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是孝道歷來為華夏所重視。更何況生我者父母,子女焉有不愛自己父母的嗎?
管仲臨終時就囑咐過齊桓公三人所做的事異於常人,必然有異於常人的圖謀,管仲建議桓公驅逐三人以避免發生禍亂。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但是三人離開後齊桓公食不甘味,桓公只得重新召回三人。最終三人謀立新君,犯上作亂,桓公也餓死於王宮,直到六十多天後才收斂於棺槨,只是那時齊桓公屍體蛆蟲橫生,慘不忍睹,一代霸主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唐太宗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那些專門討好君王一己之私,不惜打破人倫常理的人物必定是圖謀極深而隱藏極好的人,日常的生活也是如此。齊桓公雄才大略任人唯賢,但是“善始者眾克終者寡”,一個人總會有對自己放鬆的時候,君王也有平常人的嗜好,自律不是一時的而是時刻應該提醒自己的。“正身以黜惡”,君王對自身的管理是多麼重要。當然國家權力的交替應該早做安排避免出現奸臣禍亂,秦始皇不早立儲君明示天下以至於發生宦官權臣矯詔謀立新君導致秦王朝二世而亡。《出師表》裡“親賢臣遠小人”可是賢臣往往不能逞君王私慾,君主制的矛盾就在於君王公私難分,造成桓公的悲劇歷史總在重演,如唐朝宦官廢立新君,乾隆寵臣和珅貪墨鉅額財產敗壞吏治等等不可勝數。
齊桓公任用管仲鮑叔牙等,革新政治,任用賢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建立了舉世聞名的霸業,但是桓公晚年任用豎刁,易牙,開方,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作亂與齊國假詔立君,造成齊國諸公子相互攻伐,造成齊國的霸業不在的事實。
易牙是個廚師。有一次,齊桓公吃膩了人間所有的美味,嘆聲說道:“什麼樣的美味我沒吃過,我都吃膩了,只有沒品嚐過人肉,不知人肉是什麼味道。”易牙二話沒說,回家後把自己兒子殺了,作為烹飪的材料,做了一頓乳子人肉餐給齊桓公品嚐。從此齊桓公認為易牙是個忠心愛君的臣子,因為他願意殺掉自己的兒子滿足君王的慾望,捨棄至親而服從君王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信賴嗎?
豎刁這個人為了討好桓公,自己動手閹割了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監。殘害自己的身體侍奉君王,從一個常人的角度講,人莫過於愛惜自己,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豎刁為了討好桓公可以閹割自己,這樣心狠手辣的人,一定是有所圖謀。這讓我想起日後的趙高。
開方是衛國國君的庶長子,齊衛之戰中衛國戰敗,開方入質於齊國,在齊國十五年得到了齊桓公的信任,在開方的母親去逝,齊衛不過是幾天的行程開方也沒有回衛國料理母親的喪事。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是孝道歷來為華夏所重視。更何況生我者父母,子女焉有不愛自己父母的嗎?
管仲臨終時就囑咐過齊桓公三人所做的事異於常人,必然有異於常人的圖謀,管仲建議桓公驅逐三人以避免發生禍亂。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但是三人離開後齊桓公食不甘味,桓公只得重新召回三人。最終三人謀立新君,犯上作亂,桓公也餓死於王宮,直到六十多天後才收斂於棺槨,只是那時齊桓公屍體蛆蟲橫生,慘不忍睹,一代霸主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唐太宗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那些專門討好君王一己之私,不惜打破人倫常理的人物必定是圖謀極深而隱藏極好的人,日常的生活也是如此。齊桓公雄才大略任人唯賢,但是“善始者眾克終者寡”,一個人總會有對自己放鬆的時候,君王也有平常人的嗜好,自律不是一時的而是時刻應該提醒自己的。“正身以黜惡”,君王對自身的管理是多麼重要。當然國家權力的交替應該早做安排避免出現奸臣禍亂,秦始皇不早立儲君明示天下以至於發生宦官權臣矯詔謀立新君導致秦王朝二世而亡。《出師表》裡“親賢臣遠小人”可是賢臣往往不能逞君王私慾,君主制的矛盾就在於君王公私難分,造成桓公的悲劇歷史總在重演,如唐朝宦官廢立新君,乾隆寵臣和珅貪墨鉅額財產敗壞吏治等等不可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