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酒君
-
2 # 漢周讀書
馬圈灣出土的西漢木牘
寫日記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其實古人也喜歡寫日記,記錄那些重要事件、個人或他人的言行,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等等。
根據學者研究,華人寫日記“萌芽於唐,發展於宋;衰落於元,盛於明清”,可分為官場工作日記、旅行考察日記、讀書創作日記、個人起居日記等幾種型別。
古代的日記也叫“日錄”、計日”、“日誌”、“日曆”等等,漢朝古墓出土文物“木牘”,是迄今為止,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日記實物,當時還沒有紙張,因此,寫在木片上面。
上世紀八十年代,揚州群眾整修水溝期間,發現了一座西漢古墓,這座古墓中出土了十三件木牘,其中的“日記牘”上面,記錄了墓主人生前的私人日記。
王奉世木牘
專家整理得知,墓主人叫王奉世,死於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十二月十六日。根據對王奉世夫婦的遺骸鑑定,發現頭骨異常,疑為生前遭到了長時間的重壓,死亡年齡在三十歲左右,他的妻子年齡更小,大約二十歲上下。
王奉世犯了罪,在監獄中記錄了生前的監獄生活,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字脫落、或已無法辨認,根據殘存的文字,可以獲得一些資訊。
漢代王奉世“日記牘”(摹)
到監獄探視王奉世的人來自臨近的郡縣,有高密(今屬山東高密)的、堂邑(南京六合區)的、敦於(山東安丘)的。其中“陳忠”、“徐延年”兩人,在日記中出現過兩次,應該是墓主人的親戚,或朋友。
唐太宗在位時期,大臣韋執誼出使西突厥和石國,三年時間寫成的日記結集出版,稱為《西征記》。唐憲宗時期,文人李翱撰寫的《來南錄》,其日記特徵很明顯,虛少實多。
《來南錄》
李翱應嶺南道節度使楊於陵徵召,他從洛陽出發,歷程七千六百里抵達嶺南,出任楊於陵的幕僚,《來南錄》就是這漫漫旅途的旅行日記,其中時間的記錄非常詳細,事件則相對簡略。
南宋人熱衷寫旅遊日記,如陸游從山陰(浙江紹興)到夔州(重慶奉節)赴任,寫了《入蜀記》;范成大從成都調到臨安(浙江杭州),途中寫了《吳船錄》,這些可公開的私人日記,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郭畀手寫日記
元朝書畫大師郭畀[bì]《客杭日記》,開頭必寫天氣,如“初三日,雨”、“初六日,晴”、“十一日,又雨,溼熱”之類,這些氣象資訊,為現代人研究古代氣候,提供了寶貴而翔實的資料。
回覆列表
可能很多人認為,日記是近代才出現的文學體裁。實際上,不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日記這種東西出現的時間都是比較早的。
在西方,最早的日記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紀事歷。
古希臘的“紀事歷”只要是用來記載天體執行的歷書,“紀事歷”是西方農耕民族以及遊牧民族對四季和氣候變化預測的依據。和今天主要用來記載私人事件不同,早期的日記還用來記載各種民俗慶典,宗教等。
西方的日記慢慢的出現了我們今天日記的特點。比如說會用來記錄每天生活經驗,甚至用來表達個人的情感心得。
文藝復興以後,日記這一東西逐漸受到西方人的重視,《塞繆爾·佩皮斯日記》更是成為西方日記中最具代表性的。
佩皮斯生活在文藝復興發生後的17世紀,在當時,他是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英國現代海軍的締造者,曾任英國海軍部長。在他留下一百多萬字的《塞繆爾·佩皮斯日記》中,記載了倫敦大火和大瘟疫等社會事件,也在裡面記載了自己對宗教的虔誠以及自己內心世界的抒發,還有他對這個世界敏銳的認知能力。這一切,構成了這部偉大的日記。
我們今天的人會把日記上鎖以防止被人偷窺,而《塞繆爾·佩皮斯日記》在當時是用密碼縮寫而成。這部日記直到1825年才被人們解讀出來,到了二十世紀才出版了未刪減的版本。
說完西方的日記,我們來說說中國的日記。
中國的日記,同樣也歷史悠久。
我們現在所能夠看到的甲骨卜辭,可以說是中國“日記”體例的最早記載,這些甲骨卜辭是依照干支記日錄事的。雖然這些東西充斥著占卜內容,不過,這並不影響它成為日記在中國最早的記錄。
西漢武帝時期,有《禁中起居注》,不過這不是按日,而是按照月份成冊的。
南朝時期的《荊夢歲時記》一書中,作者宗懍按照具體日期,記錄自己身邊的生活和民俗。
唐朝開始出現了有類似於現代日記體例的日記,據馮贄《記事珠》“於授幼年讀書,數珍珠以記,日則一遍”,唐朝馮贄已經有寫日記的習慣了。
宋代時期,日記開始廣為流行。據《清波雜誌》記載:“元祐諸人,皆有日記”。
可見,宋朝文人寫日記,在當時已經形成一種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