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半晨光北島花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降血脂喝什麼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