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鈴鈴鈴鈴鈴鈴鐺鐺鐺

    周武王不實行分封制,周就會滅亡,而且會在消滅掉殷商後就亂。根本原因就是勢力過於多了,由於過多的勢力共主的地位就很難得到鞏固,而分封制度的實施前提是接受周禮的教化,這樣就可以解決矛盾約束人心了。

  • 2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周武王利用商朝軍隊主力征伐東夷的機會,偷偷的傳檄天下聯合各諸侯方國進攻商王朝。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擊潰商朝臨時組建起來的軍隊,朝歌的商紂王帝辛自焚而死,周朝建立。周朝實行分封制的背景分析:

    周朝是中國先秦三個王朝之一,也是中國奴隸制發展的巔峰時期,也是奴隸制由盛而衰瓦解的歷史階段。周朝透過分封制開創了長達八百年的基業,是歷史上國祚最長的王朝。至於說周武王能預先知道後來的春秋五霸,還會不會實行分封制,這是確定無疑的。分封制也不是周朝的首創,是從夏朝開始經過商朝到周朝發揚光大。可以說如果沒有分封制,就沒有周朝後來的版圖範圍;沒有分封制,也許周朝早就滅亡了。分封制是在周朝歷史時期範圍呢,最符合歷史潮流和生產力發展最適應的社會制度。

    首先周滅商的過程,似乎順風順水。偌大的商王朝腐敗透頂,如同四處漏風的破屋,一推即倒。其實事實遠不像《封神演義》的影視劇或者評書一樣那麼理所當然,或許商朝獲勝後史書上記載成一場叛亂也未可知。首先周強大是肯定的,但是也決然不敢單獨挑戰商朝,而是暗暗的聯絡各方勢力,趁商朝主力東征東夷的時候驟然發難。可見周政權的弱小,基本上是以周為首的反商同盟集體推翻的商王朝。

    分封的具體形式:

    周朝建立以後,諸位有功的諸侯或者方國大臣開始排排坐吃果果。第一種是周王的同姓親屬即王族,這類優先冊封。冊封在周王朝核心區域的邊界拱衛周朝。第二種是功臣,比如興周滅紂的姜子牙被冊封在齊地。注意如上圖所示,山東當時還是東夷主要地區。姜尚的齊國基本上就是殖民拓展版圖的過程,把農耕文明推向遠方。相當於沒付出什麼,冊封的地方還不是周王朝的,給你一個名義自己拓展去。三是古聖王的後裔即先代貴族的後裔,這類基本上都有原來的封地,不過是換了個頭銜,從商王朝的諸侯換成了周朝的諸侯。不論受封的是誰,一旦被封,都世代相傳,即實行世襲制。雖然各諸侯國要承擔拱衛王室等各種規定的義務,但是各諸侯國基本上都有著內政上的自主權力。當時所有受封的諸侯國土地有的是,隨便擴充套件。誰和誰之間都不接壤,隨便擴張。甚至有時候為了共同敵人還會彼此支援,所以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不像後來都發展成了大象彼此接壤,要再擴張的話只能彼此兼併。朝廷的力量主要依靠直接統治地區供養。諸侯國與朝廷的關係更像今天的北約。老大一招呼,大家出錢出力,獲得勝利後,利益均沾。

    分封的必然理由:

    一、周朝剛建立的時候實力相對弱小,根本沒有能力實行直接統治。原來的周核心區域在西岐的關中平原和後來的首都洛邑平原地區,相當於陝西南部陝西到河南西部的平原地區。雖然土地很肥沃,可是受制於人口基數和生產力的原因,周王朝不可能養得起那麼多的軍隊和各級官吏對所有國土進行征伐和垂直管理,否則的話還沒等周征伐別人,唇亡齒寒之下,這幫諸侯會聯合起來先滅了周王國。

    二、周朝之所以在牧野之戰獲勝,因為商朝主力在外征戰。受制於交通和通訊的及時性,周朝獲勝。有感於商朝的不足,周王朝就得冊封同姓宗室護佑中央。這樣受到外敵入侵時,中央可以從容調配軍隊予以反擊。

    三、對於功臣的分封基本上採取的是讓農耕文明開枝散葉的方式,分封到了周朝統治區域以外。反正也不是我的土地,你們打下來名義上還得歸周王朝所有,還得履行諸侯的義務。周王朝透過這種方式,名義上的疆域大大擴張。比如冊封楚國最初的封地只有湖北丹陽周圍五十里,再看後來戰國七雄的楚國版圖。所以說中央直接擴張費時費力,還容易造成國力損傷統治不穩。而諸侯國打下來的國土就是自己的,那積極性老高了。就像西遊記裡邊的悟空,開始自己打天下齊天大聖,上天入地誰也不懼,積極性高的不要不要的。後來被收編後西天取經時,誰誰的坐騎都打不過,這不就是積極性不同嗎?經過八百年,名義上的周王朝的版圖經過長期兼併膨脹了無數倍。(雖然周王朝已經很式微了,可還是名義上的共主)如下圖所示:

    結論:

    所以說,即使周武王知道後來的什麼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他也得實行分封制。因為他對自己國家的實力非常瞭解,非要去做超出實力範圍以外的事情,雖然看著很好但是容易把自己累死。所以周朝統治者非常聰明的利用分封制和與之匹配的宗法制度,非常良好的維持了長達八百年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務侵佔與詐騙如何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