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兩者都是播放黑膠唱片的機器,但是兩者所誕生的時代不一樣,而且播放原理也有所不同。
1877年,愛迪生髮明瞭留聲機。
這種留聲機可以將聲波變換成金屬針的震動,然後將波形刻錄在錫箔制的滾筒上。當針再一次沿著刻錄的軌跡行進時,便可以重新發出留下的聲音。儘管這種裝置非常簡陋,而且錄音的長度和效果都十分糟糕,卻帶來了巨大的轟動。
這是人們第一次成功的將聲音儲存了下來。
次年,愛迪生留聲機公司(Edison Speaking Phonograph Company)成立,生產商業性的錫箔滾筒。
這是世界上第一代聲音載體。但由於磨損大,每個滾筒只能播放兩三次而已。
1887年,亞歷山大·貝爾(電話機的發明者),將愛迪生的錫箔滾筒改為塗了蠟的紙筒,並且以寶石針頭播放,與錫箔滾筒相比,它的噪音減少很多,而壽命也相對更長。
次年,愛迪生也開始改良他的聲音載體和機器,使用全部蠟制滾筒,並以電池驅動來代替手搖式滾筒的轉動。
至此,滾筒式留聲機的聲音載體——蠟筒也最終定型。
1888年,德華人艾米利·柏林納(Emil·Berliner)再次改良留聲機構造,它使用扁圓盤狀的碟形塗蠟板作為聲音載體,同時也可以製成母版複製。
這是黑膠唱片的始祖,由於滾筒式唱片的專利握在愛迪生的手中,這使得滾筒唱片的普及性受到極大的約束。
而蝶形唱片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態,1891年,柏林納研製成功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發明了製作唱片的方法。
受到技術的限制,當時唱片的轉速很快(每分鐘78轉),也因此當時一張唱片最多隻能錄不到三分鐘。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彼特·哥德馬克(Peter Goldmark),他是個古典樂愛好者,對於在播放古典音樂(古典音樂通常都在3分鐘以上)時必須不斷換唱片而覺得十分不爽,於是開始研究改造唱片,延長播放的長度。
透過努力,一種全新的唱片於1948年問世,他們採用鑽石做唱針,乙烯基塑膠(Vinyl)為唱片材料,把唱片轉速降到每分鐘33又三分之一(100/3)轉,並增加唱片溝紋密度,使得一張12英寸(約30釐米)唱片一面可播放近三十分鐘的音樂。
這就是——密紋黑膠唱片(Long Play,Lp)。
LP的誕生帶動了麥克風,放大器,揚聲器等音響裝置的一系列改革。
這次技術革新,堪稱聲音記錄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也正是LP唱片,第一次真正的將音樂帶入了每一個平凡的家庭。
經常聽音樂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有一些樂隊或者歌手會推出一些叫EP的迷你專輯。
這些專輯裡面的歌曲很少,通常是兩到三首,這其實是跟黑膠唱片的進化史有關係。
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哥倫比亞的主要競爭對手RCA公司就曾推出過33又三分之一轉的唱片,可因為當時的受制於硬體問題,大家並沒有接受這種改變。
RCA的領導階層堅信單曲唱片還將持續很長時間,因此他們在之後推出了一種折中的唱片規格——每分鐘45轉(Extended Play,即EP)。
縮小了盤面尺寸,這種唱片每面能放大約5分鐘的音樂,但音質卻比78轉唱片好很多,甚至有一些比LP還好,但還是無法滿足古典音樂時長較長的需求,很快哥倫比亞的LP唱片在古典音樂領域把RCA徹底打敗了。
但是45轉的唱片也有自己的優勢,直徑小,唱片薄,又不容易碎,運輸成本低,非常適合將就時效的單曲市場。
當時很多流行樂歌手便透過不斷髮行45轉唱片來持續自己紅火的音樂生涯,這種發行EP迷你專輯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雖然兩者都是播放黑膠唱片的機器,但是兩者所誕生的時代不一樣,而且播放原理也有所不同。
留聲機時代1877年,愛迪生髮明瞭留聲機。
這種留聲機可以將聲波變換成金屬針的震動,然後將波形刻錄在錫箔制的滾筒上。當針再一次沿著刻錄的軌跡行進時,便可以重新發出留下的聲音。儘管這種裝置非常簡陋,而且錄音的長度和效果都十分糟糕,卻帶來了巨大的轟動。
這是人們第一次成功的將聲音儲存了下來。
次年,愛迪生留聲機公司(Edison Speaking Phonograph Company)成立,生產商業性的錫箔滾筒。
這是世界上第一代聲音載體。但由於磨損大,每個滾筒只能播放兩三次而已。
1887年,亞歷山大·貝爾(電話機的發明者),將愛迪生的錫箔滾筒改為塗了蠟的紙筒,並且以寶石針頭播放,與錫箔滾筒相比,它的噪音減少很多,而壽命也相對更長。
次年,愛迪生也開始改良他的聲音載體和機器,使用全部蠟制滾筒,並以電池驅動來代替手搖式滾筒的轉動。
至此,滾筒式留聲機的聲音載體——蠟筒也最終定型。
黑膠唱片1888年,德華人艾米利·柏林納(Emil·Berliner)再次改良留聲機構造,它使用扁圓盤狀的碟形塗蠟板作為聲音載體,同時也可以製成母版複製。
這是黑膠唱片的始祖,由於滾筒式唱片的專利握在愛迪生的手中,這使得滾筒唱片的普及性受到極大的約束。
而蝶形唱片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態,1891年,柏林納研製成功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發明了製作唱片的方法。
受到技術的限制,當時唱片的轉速很快(每分鐘78轉),也因此當時一張唱片最多隻能錄不到三分鐘。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彼特·哥德馬克(Peter Goldmark),他是個古典樂愛好者,對於在播放古典音樂(古典音樂通常都在3分鐘以上)時必須不斷換唱片而覺得十分不爽,於是開始研究改造唱片,延長播放的長度。
透過努力,一種全新的唱片於1948年問世,他們採用鑽石做唱針,乙烯基塑膠(Vinyl)為唱片材料,把唱片轉速降到每分鐘33又三分之一(100/3)轉,並增加唱片溝紋密度,使得一張12英寸(約30釐米)唱片一面可播放近三十分鐘的音樂。
這就是——密紋黑膠唱片(Long Play,Lp)。
LP的誕生帶動了麥克風,放大器,揚聲器等音響裝置的一系列改革。
這次技術革新,堪稱聲音記錄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也正是LP唱片,第一次真正的將音樂帶入了每一個平凡的家庭。
經常聽音樂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有一些樂隊或者歌手會推出一些叫EP的迷你專輯。
這些專輯裡面的歌曲很少,通常是兩到三首,這其實是跟黑膠唱片的進化史有關係。
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哥倫比亞的主要競爭對手RCA公司就曾推出過33又三分之一轉的唱片,可因為當時的受制於硬體問題,大家並沒有接受這種改變。
RCA的領導階層堅信單曲唱片還將持續很長時間,因此他們在之後推出了一種折中的唱片規格——每分鐘45轉(Extended Play,即EP)。
縮小了盤面尺寸,這種唱片每面能放大約5分鐘的音樂,但音質卻比78轉唱片好很多,甚至有一些比LP還好,但還是無法滿足古典音樂時長較長的需求,很快哥倫比亞的LP唱片在古典音樂領域把RCA徹底打敗了。
但是45轉的唱片也有自己的優勢,直徑小,唱片薄,又不容易碎,運輸成本低,非常適合將就時效的單曲市場。
當時很多流行樂歌手便透過不斷髮行45轉唱片來持續自己紅火的音樂生涯,這種發行EP迷你專輯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