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而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萬人。
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裡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臺、晴川閣、楚天台等古蹟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
區位和資源
武漢地理座標為北緯30°33"、東經114°19"。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約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武漢地形屬殘丘性衝擊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武漢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東去上海、西抵重慶、南下廣州、北上京城,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
武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武漢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武漢有各類礦藏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尤其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豐富,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熔劑石灰岩、白雲岩和石英砂岩基地,膨潤土儲量居全國第一位。
武漢的最顯著的資源優勢,可以概括為“二厚”。即“得水獨厚”,武漢臨江傍水,湖泊星羅棋佈,水資源相當豐富,總量大大超過了現有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用水總量;“得中獨厚”,武漢是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中國新的經濟發展將形成東-中-西“H”型格局,武漢將成為重要的戰略大支點。這種經濟發展的強輻射效應必然帶動武漢城市超常規發展。
產業結構及市場潛力
在新世紀裡,武漢將著力推進產業和功能的深度開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系統。推進產業深度開發,重點是大力發展通訊及電子資訊、生物工程及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鐳射、軟體等產業,改造和提升鋼鐵、汽車、機械等產業,逐步把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利用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制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
1980年我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家批准我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我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
教育與科技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
江城
而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萬人。
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裡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臺、晴川閣、楚天台等古蹟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
區位和資源
武漢地理座標為北緯30°33"、東經114°19"。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約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武漢地形屬殘丘性衝擊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武漢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東去上海、西抵重慶、南下廣州、北上京城,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
武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武漢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武漢有各類礦藏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尤其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豐富,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熔劑石灰岩、白雲岩和石英砂岩基地,膨潤土儲量居全國第一位。
武漢的最顯著的資源優勢,可以概括為“二厚”。即“得水獨厚”,武漢臨江傍水,湖泊星羅棋佈,水資源相當豐富,總量大大超過了現有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用水總量;“得中獨厚”,武漢是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中國新的經濟發展將形成東-中-西“H”型格局,武漢將成為重要的戰略大支點。這種經濟發展的強輻射效應必然帶動武漢城市超常規發展。
產業結構及市場潛力
在新世紀裡,武漢將著力推進產業和功能的深度開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系統。推進產業深度開發,重點是大力發展通訊及電子資訊、生物工程及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鐳射、軟體等產業,改造和提升鋼鐵、汽車、機械等產業,逐步把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利用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制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
1980年我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家批准我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我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
教育與科技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