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16807372217

    這個是和聲分析,那個是曲式分析。怎麼能一樣呢。額。 全曲滲透著一種壓抑、低沉的情緒,作曲家為之設計了一個先四度下行後三度上行的“嘆息”動機,左手相隨的則是“步履蹣跚”的和絃雙音分解,這個riff每次出現時都在節奏時值上發生變化:第二次的節奏時值緊縮,第三次則是時值擴大;同時riff每次在小節中進入的位置也發生變化:初次呈現時在強拍進入,第二次則轉移到強位上面,第三次則出現在強拍弱位處。節奏時值與聲部位置的變化,使得主題動機的每次出現都熟悉中帶有一份意外,這一方面避免了音樂的呆板,另一方面則深化了慘淡、灰暗的陰沉氣氛。

    調性佈局與和聲運用是本曲的一大特色。儘管作品的主調性為a小調,但卻是從屬調e小調開始,並在其後短短的二十多小節中進行了多次調性轉換:先是在第4小節處轉到關係大調G大調,然後在8小節處第二句進入時將第一句的材料移調至b小調開始,並按前面的轉調模式如法炮製在10小節處轉到D大調。 然後在11小節處和聲上作了意外進行:並未按照前面的模式進行到D大調的主和絃上,而是將D大和絃的根音升高,成為了副導七和絃VII7/II,其同時作為a小調的重導七和絃VII7/V而成為轉調的中介和絃,從而使調性在後面順利地回到了主調a小調上。

    於調性多處於遊離狀態,因此這個作品的大部分時間內調性感很弱,再加上旋律呻吟般斷斷續續,使我們很難從音響的風格特徵上辨析出這是一首浪漫派時期的作品。實際上,這種調性模糊的佈局手法,以及聲部線條化進行,都有了一些印象派和聲的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的過濾材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