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玖柒零898
-
2 # 古風散人
記載北魏歷史的《魏書》給予孝文帝極高的評價:“及躬總大政,一日萬機,十許年間,曾不暇給,殊途同歸,百慮一致,至夫生民所難行……若乃欽明稽古,協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軌度,斟酌用舍,煥乎其有文章,海內生民鹹受耳目之賜。加以雄才大略,愛奇好士,視下如傷,役已利物,亦無得而稱之。其經緯天地,豈虛諡也。”這段評語可以說是十分貼合史實的。孝文帝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屈指可數的明君。
孝文帝的改革,其本質是北魏王朝的中國化。受五胡十六國的歷史慣性影響,北魏建立的初期,統治中原的拓跋鮮卑與漢族不同,他們在意識層面比較遲緩,和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其他胡族差不多,仍然基於軍事的優勢鞏固自身的優越感。
隨著統治時間的增加,拓跋鮮卑開始尋求一種從胡漢對立走向打破民族壁壘的國家與政治形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北魏的第六代皇帝孝文帝登基。
孝文帝在位期間,進行了各種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如官僚制度、國家祭祀、分定姓族、改變風俗習慣、均田制、封爵制度、宗廟等,以及確立北魏作為中原王朝的“正統性”。在某種程度上,孝文帝拋棄了鮮卑人的自豪感而追求向漢人社會的全面同化。北魏遷都到洛陽的時候,由於鮮卑人不懂漢語,孝文帝下令將《孝經》翻譯成鮮卑語,用於教導鮮卑人,被稱為《國語孝經》。
透過種種改革,孝文帝時期,北魏的國家面貌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原來建國初期的遊牧經濟型國家轉變為以中原地區為中心、以農耕經濟為重心的,以統一王朝為志向的國家。
孝文帝推行多項改革,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在保持鮮卑意識的同時,逐漸產生了遠遠超出鮮卑意識之上的華夏皇帝意識。《魏書》解釋拓跋氏的先祖是軒轅黃帝。黃帝承土德而王,因此拓跋氏後裔猜稱為拓跋,在鮮卑語中,“拓”意為“土”,拓“跋”意為“帝”。北魏建國之初,有一顆黃色的星閃閃發光,因此北魏的五行順序為土德。
然而到了孝文帝時期,改土德為水德,宣稱北魏是直接繼承西晉的金德,直接跳過了前趙、前燕、前秦,背後的邏輯就是:秦、趙、燕都是僭偽,西晉和北魏才是正統的中原王朝。
-
3 # 五味社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強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改革後的短短三十餘年便分崩離析,走向滅亡,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孝文帝改革是失敗之舉,對孝文帝改革持否定的論著逐漸增多,但任何事情都需要分析它的兩面性。
政治上,實現了北魏社會的封建化。
魏晉南北朝是地主封建經濟大發展的時期,大批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逐漸由氏族制和奴隸制進入封建制。雖然北魏也實行封建制,但進度緩慢,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等改革加速和實現了北魏社會的封建制。
經濟上,促進社會經濟繁榮。
改革後,因為政治上的保障,促進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繁榮。
社會上,精神風貌和文化得到發展。
改革推行的漢化運動,改變了永嘉南渡後,南方士族對北方的偏見,據記載,蕭梁王書陳慶之從洛陽回到建康後說:
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由此可見,南方士族開始重視北方,這就是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任何改革都存在弊端,這是封建王朝的固有現象,孝文帝改革也是如此,漢化運動盲目地全盤吸收,漢文化中的精粹和糟粕均納入其中。北魏的軍事力量被削弱,加上孝文帝后來的三次南伐,和改革後繼無人等等,這都是孝文帝改革後沒多久,北魏迅速走向滅亡的原因。在孝文帝去世二十五年後,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
回覆列表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王朝的第六皇帝,名為拓跋宏。5歲繼位,在公元490年親政。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孝文帝親政後,進行了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和文化改革。
政治改革
1、變革稅制
2、遷都洛陽
3、改革官職
4、頒俸祿制
經濟改革
1、行均田制
2、改革租制
3、創三長制
文化改革
1、改漢姓
2、禁胡語
3、尊孔子
改革的歷史意義及影響
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改革舉措,有效的緩和了階級間的矛盾;為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歷史評價
第一、正面評價
1、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
2、加速了政權封建化。
第二、負面評價
1、孝文帝漢化改革,實行全盤漢化,丟棄拓跋的長處,而推行漢文化,沒有取優丟劣,更多的是學習了漢的迂腐文化。
2、改革措施,不適應當時的國情;從而導致了北魏國和拓跋民族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