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將比紅將好抽

    這段話的意思表明了書法審美的兩個最好原則,一是自然不記巧拙,一是書法要有內涵底蘊。

    先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書法寫得好的人當屬小朋友和博覽群書的學問家。三歲稚子並不具體指的三歲的小孩,而是一個代指。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小孩子在寫字時,由於對毛筆特性的不熟悉,寫出的書法有一種天機自然、天趣橫生的感覺。很多成人經過多年的練習很容易被技法所束縛,失去了小朋友的天真自然的感覺。

    其次,積學鴻儒的書法更多的呈現出一種文化底蘊的感覺。他們能夠將文人的一些情趣、思想體現在書法作品中。文人作書法往往能夠被情緒所帶動,在書寫時能夠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狀態下,就不會被所學的用筆技巧和結構規律所束縛。

    趙之謙之所以提出這句話,是有感於在清朝中晚期,二王及唐宋以來的書法名家的作品被明清人重新勾摹翻刻,已經失去了原來作品的神韻和精神。

    時人受這些面目全非的"法帖"影響,被固定的技法和結構所束縛,失去了天真自然的感覺。所以碑學思想在清朝中期興起,到康有為《廣藝舟雙輯》時而達到高潮。

    其實在明末清初時,著名書法家傅山就曾經提出過"四寧四毋"的書法審美思想:寧醜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可以看做是碑學思想的萌芽。

  • 2 # 千千千里馬

    要知道,趙之謙這樣說絕對不是叫你寫字寫的像“三歲稚子”那樣,連規範都沒有,而是要你超越“規範”看到自然與天真。

    世界級的大師,無獨有偶,畫家畢加索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我一直在尋找孩子畫畫的感覺。這就是大師對孩子爛漫天真的尋找。

    一般人書法,根本沒有爛漫天真之趣,這是書法最稀缺的美學元素。

    但是,一個“積學鴻儒”反而是超越了規範的“絢爛歸於平淡”,這些書法,也不是中規中矩,而是絢爛歸於平淡的真性情。

    一般書法有真性情的不多,而是拘於古法的較多。所以,也沒有創新的一種生氣。

    唐代以來,中國的書法基本上沒有別的標準,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王羲之的書法。

    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被奉為圭臬,不能越雷池半步。

    社會上除了楷書、行書和草書,基本沒有別的書法樣式。

    傳統的隸書、篆書、魏碑這些書法沒有人學習欣賞。尤其是魏碑書法,被當做是俗書、醜書,根本沒有人學習。

    由於乾隆嘉慶時代有大量學者鑽入故紙堆興起了一股考據之風,碑版學,時髦起來,魏碑得到學習研究。對於魏碑的書法美學,也引起了學者的重新認識。這就打破了傳統的書法美學,創造出了新的書法美學。

    清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突破書法審美侷限的時代。特別是晚清時代,興起了研究魏碑的一股新潮流,打破了書法以二王我圭臬的傳統審美價值。

    趙之謙本人精通書法諸體。尤其於篆書、魏碑用功最勤,成就最高,趙之謙也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他還是晚清著名的畫家。他以自己對書法和繪畫篆刻的精通,深感書法要有生氣,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今天,書法成為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視窗,但是,深刻認識書法的藝術性,才是對書法最好的傳播。

  • 3 # 一陣風雷

    學書法當然得學規矩,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只是學了一些規矩,你成不了王羲之。想想,王羲之難道只是寫出了規矩?但人們初學習,往往依樣畫葫蘆,這也是必須的步驟,此所謂臨帖。久而久之,就會被規矩規矩住,此乃習慣成自然。此時,如果見到別人寫的天馬行空,就會覺得自己學的真是隻得皮毛。但這時,你極力想肆意揮灑,卻揮灑不起來了,因為你一揮灑,就發現規矩沒了,實際上是被規矩套住了。這時你會發現,那沒有規矩的稚子,寫得反而能肆意放縱,你尋找的那些求之不得的東西,卻在孩子手中。就如孩子口中那些令人噴飯的幼稚語言,成人想都想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抓住英語課文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