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愛陪伴成長中心

    2.5~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產生的敏感期。

    似乎有些“自私”,常說是:“我的,什麼都是我的”,“不”是孩子的口頭禪,時常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行為,讓家長煩惱不已,但這也是孩子成長髮展的必經階段了。

    我們知道,強逼孩子,不僅沒有效果,還會讓孩子鬧得更厲害。

    家長可以這麼引導:1.不直接說任務,而是引導孩子不知不覺的去做。2.用做選擇的方式代替“下命令”的方式。如你是想聽一個睡前故事,還是再看10分鐘動畫片?3.暫時把孩子晾一邊。如:既然這樣,那你先哭吧,媽媽做飯去了。(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如果選擇還能得到一樣東西,哭鬧就一樣也得不到。慢慢的就學會和家長商量了。)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期。這個年紀的孩子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常被家長阻止,擔心孩子添亂,也擔心孩子受傷。可這樣,卻錯過了引導孩子只關注自我的毛病。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需求時,安排孩子做一些他能做的事情(儘管做不好)。當孩子的這種需求被滿足,就會慢慢過渡到秩序敏感期和模仿父母行為的敏感期,孩子就會按照規則做事,不會亂翻別人家東西、過馬路要遵守交規等。

  • 2 # 甜橘媽媽

    孩子怎樣才能剋制自我?孩子在小的時候,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往往會蠢蠢欲動,想佔為己有。當家長髮現自己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不必懊惱,因為這是小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慾望”。

    前不久,我和一位寶媽聊天,她跟我說她兒子在幼兒園裡很不聽話,總是搶別人的東西吃,只要是看到自己喜歡的,就剋制不住自己,因為此事,她已經被叫了好幾次家長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需要家長去鍛鍊孩子,幫助孩子改進,家長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加以足夠的耐心,孩子慢慢就能學會剋制自我。

    李瑾玫教授曾經在一堂講座當中,舉了一個例子,講述的就是當孩子面對誘惑的時候,怎樣才能學會剋制自我。李瑾玫說,當孩子滿五週歲之後,家長就要鍛鍊孩子剋制自我的能力,有一位家長就做得很好。

    這位家長在週末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了兩份零食,一份是肉鬆,另外一份是魚片,都是孩子平時非常喜歡吃的。孩子午睡醒後,這位家長拿著這兩袋零食走到了孩子的面前,對孩子說:

    “看,媽媽給你準備了什麼。”

    孩子揉揉眼睛,興奮地說:“好吃的零食!”

    “那你知道我為什麼準備了兩袋嗎?”媽媽繼續問道。

    孩子搖了搖頭,媽媽說:“因為這是今天和明天的零食,你可以選擇今天全部吃完,也可以選擇今天吃一袋,明天再吃一袋,如果今天只吃一袋,明天媽媽會再獎勵給你一袋新的零食。”

    孩子聽到後,高興地拿著兩袋零食跑了,不一會就把其中的一袋給吃沒了,於是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另外一袋,把零食一塊一塊吃了下去,沒過多久,第二袋零食也吃沒了。

    媽媽看到後並沒有說話,第二天,她拿著一袋新零食走到孩子的面前,孩子剛要伸手拿,被媽媽拒絕了,媽媽對孩子說:“我以為你昨天只吃了一袋,結果你把兩袋都吃了,現在這袋零食不能給你吃了。”

    由於媽媽和自己提前說好了規則,孩子並沒有哭鬧,只是很不開心,一下午沒有理媽媽,但是卻把這件事牢牢記在了心裡。

    過了兩週,媽媽按照這個規則,重新給了孩子兩袋零食,媽媽發現,孩子只吃了一袋,另外一袋等到第二天才吃。孩子面對誘惑,已經學會了剋制自我,媽媽非常高興。

    讓孩子學會剋制自我,家長要養成孩子以下幾點好習慣:

    1、讓孩子變得有耐性

    孩子之所以不能剋制自我,主要是沒有足夠的耐性,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想立刻擁有。家長應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去鍛鍊孩子的耐性,比如帶著孩子看電影時,片頭的廣告會讓孩子很心急,家長在此時可以帶著孩子做做小遊戲,這樣做不會讓孩子太乏味,時間久了,孩子的耐性會變好,當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會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自我剋制的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2、家長做好示範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家長能夠做好示範,對孩子學會剋制自我也很有幫助。比如家長帶著孩子去超市,結賬時可以告訴孩子,凡事都講究先來後來,不能插隊。家長平時在各種生活場景當中,等待不催促,輪流不爭搶,會讓孩子學會良好的品質。

    3、讓孩子學會遵守約定

    家長在平時要讓孩子養成遵守約定的好品質,在做事之前,可以與孩子提前計劃。比如帶著孩子去遊樂場,出門之前就和孩子說好要玩哪幾項,去了之後絕不加項,這樣做可以剋制孩子的衝動,讓孩子可以遵守約定。孩子做事有計劃,慢慢就能學會剋制自我,在誘惑面前不為所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