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文言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閱讀理解
1.三閭大夫:掌管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務的官。屈原曾任此職。 2.淈(gu3古):攪混。 3.哺(bu1補):吃。歠(chuo4啜):飲。醨(li2離):薄酒。 4.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 5.察察:潔淨。 6.汶(men2門)汶:玷辱。 7.鼓枻(yi4義):打槳。 8.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或謂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按這首《滄浪歌》也見於《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 、疏通課文,整體感知 通假字 漁父:“父”通“甫”,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古今異義 (1)顏色憔悴(顏色:臉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體容貌,今指對事物的形象和性質加以描述) (3)聖人不凝滯於物(凝滯:拘泥,執著。今指①停止流動,不靈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舉(高舉:行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舉起) 一詞多義 而: 漁父莞爾而笑(連詞,表修飾)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連詞,錶轉折) 何不其泥而揚其波(連詞,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為此也(連詞,表因果,因而) 於: 聖人不凝滯於物(介詞,表被動關係,被) 何故至於斯(介詞,引進動作物件,到) 葬於江魚之腹中(介詞,在) 以 是以見放(介詞,因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詞,拿、用) 可以濯吾纓(介詞,表目的,用來)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於)澤畔(省略介詞) ②不復與(之)言(省略介詞賓語) (2)被動句是以見放 全文結構(略) 2 、誦讀要旨(標出需要重讀的字) (1)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要讀出漁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驚奇和關切。 (2)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這句要讀出昂揚之氣,傲然之氣,一種執無怨悔的決絕,同時還要流露出一種隱隱的豪邁之感。 (3)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這句語調抑揚頓挫,幾處反問語氣要語調宜高,表現出一種激憤之情。 朗讀是聲音和情感交融的藝術,敘事文章的誦讀需要主義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人物語言的語氣、語調、語速。“言為心聲”,語言最能表達人物的心靈世界,在誦讀時需要把握這一點。 3、感受形象 本文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本段]【古文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為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麼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裡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汙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裡,哪裡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屈原投江文言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閱讀理解
1.三閭大夫:掌管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務的官。屈原曾任此職。 2.淈(gu3古):攪混。 3.哺(bu1補):吃。歠(chuo4啜):飲。醨(li2離):薄酒。 4.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 5.察察:潔淨。 6.汶(men2門)汶:玷辱。 7.鼓枻(yi4義):打槳。 8.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或謂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按這首《滄浪歌》也見於《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 、疏通課文,整體感知 通假字 漁父:“父”通“甫”,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古今異義 (1)顏色憔悴(顏色:臉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體容貌,今指對事物的形象和性質加以描述) (3)聖人不凝滯於物(凝滯:拘泥,執著。今指①停止流動,不靈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舉(高舉:行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舉起) 一詞多義 而: 漁父莞爾而笑(連詞,表修飾)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連詞,錶轉折) 何不其泥而揚其波(連詞,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為此也(連詞,表因果,因而) 於: 聖人不凝滯於物(介詞,表被動關係,被) 何故至於斯(介詞,引進動作物件,到) 葬於江魚之腹中(介詞,在) 以 是以見放(介詞,因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詞,拿、用) 可以濯吾纓(介詞,表目的,用來)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於)澤畔(省略介詞) ②不復與(之)言(省略介詞賓語) (2)被動句是以見放 全文結構(略) 2 、誦讀要旨(標出需要重讀的字) (1)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要讀出漁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驚奇和關切。 (2)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這句要讀出昂揚之氣,傲然之氣,一種執無怨悔的決絕,同時還要流露出一種隱隱的豪邁之感。 (3)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這句語調抑揚頓挫,幾處反問語氣要語調宜高,表現出一種激憤之情。 朗讀是聲音和情感交融的藝術,敘事文章的誦讀需要主義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人物語言的語氣、語調、語速。“言為心聲”,語言最能表達人物的心靈世界,在誦讀時需要把握這一點。 3、感受形象 本文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本段]【古文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為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麼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裡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汙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裡,哪裡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